临涣茶馆文化
临涣茶及茶文化 临涣茶源于东晋,临涣街设有固定茶摊。唐朝出现茶馆。宋、元朝临涣街以经营茶馆为生很普遍,据《通志》载,明清时期的临涣茶馆以独特的水源优势而远近闻名。鼎盛时期茶馆二十余家。临涣人的饮茶习惯自此沿袭至今,绵延不衰。
临涣茶馆临街而建,多为青砖小瓦、飞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2014年有怡心茶楼、南阁茶楼、淮海茶馆,23家。
临涣茶因取自廻龙泉、金珠泉、饮马泉、龙须泉四大名泉而形成独特的茶韵。汤红、微甜,香醇回味悠长。“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产暖”,一年四季皆饮其茶。茶馆以六安茶梗为原料,用自砌的土灶(俗称老虎灶),用沸水冲沏,当地人俗称“棒棒茶”。加入一次茶棒,可反复冲泡数壶,一壶茶可沏三至五碗或数杯。
临涣茶馆是当地文化社交的聚集地,汇集一人演唱的“淮北大鼓”、“评书”、“琴书”等地方曲艺为客人点唱。茶客以中老年人和游客为主。茶客中有文人雅士评戏品茶,谈论时事新闻、天下大事;有村民、亲朋、邻里围坐茶桌,聚会交流农事、商谈男婚女嫁、调节纠纷等;也有商人们茶语间完成一桩桩交易。
临涣茶文化扬名中外,1997年起,先后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家国内知名媒体专门采访报道,《英国卫报》记者欣然在《见证中国》一书中,记录临涣茶馆。1999年巴黎世界民俗摄影展,一组临涣茶馆照片获金奖。2011年 4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古会),濉溪县举办首届临涣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