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世家三代传承——自编自演60余作品“种”出乡村文明风
人物简介:罗士军,男,1970年9月出生,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人,民间艺人。
事迹简介:
多年来,出身唢呐世家的罗士军自编自演了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民生工程等方面的60余个节目,免费义务演出300余场次,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遍千家万户,渗透在群众心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在濉溪,吹唢呐的罗大山名头很响亮,办喜事预定他的唢呐班子都要提前半年以上。名声响,不仅仅因为他性格豪爽和服务热情,而是他家三代九口人的同台演出。
罗大山是艺名,真名罗士军倒鲜有人知道。听名不听声,不熟悉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位老艺人,其实他今年才48岁。
门里出身罗会干
1997年,濉溪县组织“迎香港回归”唢呐大赛,各镇的好手云集县城。凭着吹奏一曲《喜庆香港回祖国》,罗士军力拔头筹,一吹成名。从此再到乡村演出,老百姓会说“就是那个吹了第一的”。罗士军曾多次代表濉溪县和淮北市参加过省里的汇演和比赛。
罗士军的唢呐技艺是父亲罗会干教出来的。67岁的罗会干13岁时就跑到涡阳,跟随张西兰师傅学习,5年的时间,练就了一手绝活。文革中,唢呐被列为“四旧”,禁吹。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获得“解放”,乡间的红白喜事,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是随叫随到。
继承衣钵传家风
罗士军从小耳濡目染唢呐和器乐演奏,12岁时就在父亲手把手的指点下开始学艺。学艺和演出非常艰辛,用他的话说,就是“苦得没法形容”。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来练基本功。因为唢呐吹起来很响,需要跑到远离村庄的野地里或河边吹。冬天寒风刺得脸疼,夏天太阳晒得脸黑,但罗士军认为,只要肯用心,一定能学成。门里出身,自带三分。在父亲的指导下,罗士军的技艺有了很大的长进,演奏一般的曲目也不在话下。
“唢呐是非常喜庆的乐器,几辈人从贫穷走过来,再到今天的幸福日子,多亏了国家的政策好。”罗士军说,“以前和现在那是不能比。当年外出演出,靠的是两条腿,条件好点了,买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有一次去涡阳县石弓镇演出,有个村是专门种植烟叶的,一行8人晚上只能睡在烘炕烟叶的烟炕上,只有一床被子,冻得无法入睡。现在出门都是车,小车、商务车、面包车都有七八辆,各种舞台都要带着大屏幕。”
由于在皖北地区不断演出,罗士军不但掌握了技巧、学会了曲调,还在宣传演出中培养了良好的艺德。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罗士军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他的小品和戏曲都来自美好乡村生活等内容。修身先修德,罗士军和他的团队以技艺、诚信占领当地演出市场,也赢得群众的称赞。谢幕时,听到乡亲们一遍遍的喝彩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罗士军都会不顾劳累再吹一曲。10年前,精力和体力不支的罗会干将唢呐班子交给年富力强的罗士军带领。而今,这个班子已发展壮大,父亲、爱人、妹妹、儿子、女儿、儿媳和堂弟十来个人也都跟着罗士军吃这碗饭。
与时俱进扬美德
“现在老百姓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对我们的节目要求也提高了,低俗的内容我们坚决杜绝。”罗士军认为,群众心里还是向善向美的。
传统的剧目,只能吸引老年人,随着岁月流逝,它的听众将会越来越少。为了与时俱进、繁荣周边农村文化市场,罗士军又自编自演了反映农村移风易俗、好人好报、弘扬核心价值观、美好乡村建设以及民生工程等方面的节目60余个。这些节目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乡风民俗气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加之演出次数频繁,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遍千家万户,渗透在群众心中,弘扬了真善美,传播了正能量。
随着演出范围的扩大,2013年,罗士军成立了濉溪县罗大山演艺公司,从艺20年终于让团队走上了正轨。现在,这个以家庭为主的演艺团队的演职人员达到了50余人,唢呐、歌舞、小品、魔术、杂技等表演,节目高雅、健康、向上,在淮北、宿州、亳州乃至江苏徐州、河南永城等地都享有盛名。
为了扩大宣传善行义举,罗士军先后带领演艺团队到集市、村庄、敬老院、幼儿园免费义务演出300余场次。此外,他还长期结对资助3名贫困儿童学习和生活。2016年11月,由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2016安徽省首届唢呐大赛”在濉溪县举办,来自全省及周边省市的500余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大赛。罗士军唢呐班的20名民间唢呐演奏艺人,靠着雄厚的功底力拔头筹,荣获唢呐班金奖。2015年6月,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联合举办的寻找安徽“最美家庭”活动中,罗士军家庭榜上有名,2016年5月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殊荣。
如今,罗士军正在筹办艺校,希望能把一身才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老一辈留下巨大的文化财富,在我们手里就要把传统的东西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