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自评方案及结果】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濉溪县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复查工作自评报告
2017年1月6日,国家督导评估专家组对我县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进行了评估,认定我县全面通过国家评估验收。3月2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按照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委员会的要求,不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国检复查准备工作的通知》(皖教督函〔2017〕31号)要求,就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情况、国检后巩固提高情况向国家复查评估专家组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濉溪县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概况
濉溪县隶属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是淮海经济区和徐州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濉溪历史悠久,是秦相蹇叔和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的故里,拥有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古镇、淮海战役临涣总前委旧址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濉溪县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口子窖酒产自濉溪。濉溪县连续10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4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2016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第49位,素有“酒乡煤城、中原粮仓、能源之都、运河故里”的美誉。国土面积1987平方公里,辖11个镇、1个省级开发园区和濉芜产业园区,人口111万,213个行政村。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亿元,财政收入30.2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560元和10595元。
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32所,在校学生164219人。其中幼儿园108所(民办62所),在园(班)幼儿34155人。小学174所(民办8所),在校学生75309人;初中43所(民办14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在校学生34934人;普通高中6所(民办2所),在校学生17558人;职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2228人。中小学专任教师9054人。中小学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工作目标,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濉溪拥有一批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校:濉溪县职教中心为国家级发展改革示范学校;濉溪中学、濉溪二中、孙疃中学、临涣中学等四所普通高中全部为省级示范高中;城关中心学校为“全国千所流动人口示范家长学校”、安徽省农村示范初中;南坪中心学校、孙疃中心学校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2012年12月,濉溪县获得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受到省政府表彰。2016年8月国家教育部、关工委授予县教育局“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近十年来,濉溪县中考质量综合评估稳居全市第一。
二、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全县共有公办小学166所,初中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按评估要求,九年一贯制学校拆分为小学部分和初中部分,拆分后小学、初中分别为174所和29所。小学生均建筑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达标学校分别为168所、173所,达标率分别为96.55%、99.43%,初中生均建筑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达标学校分别为27所、28所,达标率分别为93.1%、96.55%。生均图书册数、生机比、接入互联网宽带、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实验室配备、教师学历合格率、多媒体教室、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等其他8项指标小学、初中均为100%。按照我省规定,我县公办初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颁标准。
(二)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度控制在规定区间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核心指标校际差异度控制在规定区间内,2015和2016年初中综合系数分别为0.2785、0.2803,小学综合系数分别为0.3395、0.3938。
(三)严格按评估指标和要求,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是确保入学机会均等。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小学、初中择校生严格控制在5%以内,2016年择校人数328人,择校比例为0.3%;县内省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80 %分配到各初级中学;开启“绿色通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零障碍”;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全面构建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和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为基础,“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长配合、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落实“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制度,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3.7%。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 按照《濉溪县迎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县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义务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县级教育督导机构设置规范,人员配备合理,工作条件不断完善,督学督政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畴。近三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日常公用经费逐年提高。2014、2015、2016年,我县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78489.8万元、81571.8万元和97083.0万元;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9194.38元、11640.54元和13772.35元;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6536.73元、7756.96元和8814.41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2127.10元、2781.41元和2860.30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1302.09元、1568.57元和1708.32元。三是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4以来投入资金87727.4万元,改扩建和新建学校481所,新增校舍面积106374平方米,新增学位7811人,新增体育运动场面积312150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功能室1092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9286万元,新增图书1088020册,新增计算机16287台。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四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当年兑现。城乡学校教职工的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分别按工资总额6.5%、12%的比例缴纳,执行标准、资金来源和发放方式与县直机关公务员一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按省核定的编制足额配备,师生比例达到省定编制标准,小学全县平均值1:20.41,初中全县平均值1:10.31。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科、年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教师专兼职结合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出台并严格落实《濉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6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交流校长59人,约占全县校长总数的22%,其中任满两届21人全部交流;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 3360人,交流409人,占比为12 %。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占全年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做到专款专用。利用“国培项目县”、送教下乡大力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校干及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近四年组织校干及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陕师大等地进行专题培训3000多人次,组织音体美等学科兼职教师培训1300多人次。五是规范办学行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小学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8.32%。义务教育阶段不办重点校、不设重点班,均衡配备教师,均衡编班教学,严控班额。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不少于1小时。积极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县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5.84%,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6.58%。严格落实《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和《安徽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了《濉溪县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规范作息时间,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不利用节假日、公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无乱订教辅资料等违规现象,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四)公众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满意。从国家、省、市对我县的满意度调查来看,测评满意度均在93%以上。
三、整改落实和巩固提高情况
今年1月6日,我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针对办学条件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学校存在大班额和大校额、师资建设等相关问题,按照要求,县委、县政府突出问题导向,剖析问题根源,逐项整改落实,着眼巩固提高,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积极向优质均衡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17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内部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大,总投资7000多万元。一是加强校舍建设。投资4784万元,新建及改扩建校舍21545平方米,新建水冲厕所65座。二是增添教育教学装备。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校园监控、录播室、智慧校园、计算机、音体美器材和部分学校的数学实验室、机器人教室、智慧教室等。其中校园监控400多万元,录播室500多万元,智慧校园每年420万元,新添计算机和音体美器材等教育装备投入300多万元,为部分学校建设了数学实验室、机器人教室、智慧教室投入400多万元。三是增加教育用地。新建扩建操场、运动场28828平方米。四是加快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投资2400万元,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60套,共13000平方米。另外,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5735.9万元用于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校园绿化等。
(二)继续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布局,化解大班额。新城实验学校年底可交付使用,二中新校区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计划将濉溪二中老校区改造成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城关中心学校第一小学;收回民办房庄小学,建成濉溪县实验小学南校区;将原淮北师范学校搬迁后的闲置校区改建成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经过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我县基本解决了城区学校校舍紧缺问题,“入学难”、“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素质水平。一是继续实施校干、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通过继续教育、国培计划、赴外地学校深造等有效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广大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加强教育理论研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并借鉴外地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生命课堂”,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今年暑期,我县选派530名校干和骨干教师赴北京师大、陕西师大、合肥学院等高校学习培训。二是落实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为打破校长终身制和教师长期在同一学校任教的突出问题,加大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力度,通过岗位转换,激发广大教师和校长的积极性、创造性。重点引导城区及城区周边学校教师主动到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执教,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年上半年交流校长教师154人。三是强化教师补充机制。2017年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94人,缓解了学科教师,特别是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紧缺问题。四是为濉溪籍外地教师返乡从教开辟绿色通道。今年从外地调入4位教师。五是通过“三支一扶”、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政策拓宽教师来源。招聘20名“三支一扶”支教教师,完成37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六是不断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加快专家型、教育型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我县有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等工作室15个,工作室成员95人,工作室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名师工作室”的示范、指导和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多措并举,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是强化学区一体化管理。中心学校实行“一校一学区”、“九年一贯,学区一体化”管理,做到六个统一,即“学校统一布局规划,教师无校籍统一调配,经费统一划拨,业务统一管理,质量统一检测,绩效考核统一标准”,有效促进了辖区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坚持实施教科研兴校战略。中心学校单独设立教科室,具体组织、指导辖区内学校教科研工作。全县遴选21所中小学作为课改实验学校,组建23个学校互助协作共同体,全面推进课改,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目前,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百花齐放,总结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l0余种,南坪中心学校的“五步教学法”、任集中心学校的“先学后导、当堂演示”、孙疃中心学校的“ST和谐互助”等课堂教学模式,先后被《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安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学科教学模式20多种,如刘桥中心学校的“导学案”,岳集中心学校的“讲学稿”等被省级以上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同时还分别与山东潍坊、上海闸北区建立教研和师资培训区域合作项目,与蒙城县学校建立课改联盟关系,加强交流,促进课改,有效提升了我县的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我县义务教育综合实力在全市名列前茅。三是全面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教育局出台了学校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实施典型带动战略,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学生的养成教育,细化学校内部和外部管理,普遍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如孙疃中心小学的“养成教育”、刘桥中心学校的家长课堂、杨柳中心学校的“感恩教育”等。通过养成教育,家长课堂、感恩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创新、健康成长。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和每年一次的校园“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定期召开观摩研讨会,学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四是着力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因校制宜,内在品质和外在环境一体,努力实现“一校一品位,一校一特色”。县实验小学的“实”文化、孙疃中心学校的“生命教育”、五沟中心学校的“诚信教育”、百善中心学校的“善”文化、城关中心学校的“和、乐、美”文化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对师生行为和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虽然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检,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师仍存在整体性和学科结构性缺编。二是城区学校布局优化需进一步加强,大班额现象仍有存在。三是部分学校存在办学条件不足,因扩建所需用地指标还不能满足需求,仍需调整用地指标,优先解决教育用地等问题等。
四、下步工作打算
我县将继续坚持义务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进一步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努力争创教育强县。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大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力度,优化学校布局,满足城市化发展需要,解决城区学生骤增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压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努力促进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项目、资金和政策继续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优化农村学校办学环境,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力度,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继续实施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逐年增加教师补充力度,解决教师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足额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三)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全力打造教育强县。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关爱弱势群体,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坚持科研兴教、文化兴校,质量强校,打造名师名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全县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