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清单
2022年度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清单
一、任务类项目
(一)水利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负责人 |
1 |
国家水网工程框架设计前期研究 |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李原园 |
2 |
水资源计量及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关键技术研究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雷四华 |
3 |
分散面源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研发与应用 |
河海大学 |
邵孝候 |
4 |
基于生态价值理论的黄河流域生态调度评估技术研究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曹永涛 |
5 |
全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优化与开发利用管控分区研究 |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李云玲 |
6 |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布局匹配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何 君 |
7 |
全球变化对黄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影响及水平衡优化对策研究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金君良 |
8 |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空间均衡多维系统调控技术与再平衡策略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银堂 |
9 |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区域农业节水水平动态监测与评估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刘豪杰 |
10 |
虚拟水战略推进节水优先的关键技术研究 |
河海大学 |
田贵良 |
11 |
“节水优先”理论框架及节水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叶 松 |
12 |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性态快速判别方法技术和标准化研究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昭升 |
13 |
天地一体化的水利工程形变监测与安全预警技术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吕 娟 |
14 |
水库大坝病害检测及险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何 宁 |
15 |
长江中下游崩岸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长江科学院 |
朱勇辉 |
16 |
复杂条件下的堤坝深埋渗漏通道的精准测量技术 |
河海大学 |
陈 亮 |
17 |
全国典型地区河湖健康主成因子分区特征研究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晓刚 |
18 |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河湖健康评价与监管应用研究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杨 畅 |
19 |
水土保持措施与固碳的关系和机理研究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志慧 |
20 |
基于多源遥感的区域水土流失变化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向大享 |
21 |
黄土高原淤地坝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于 沭 |
22 |
黄土高原砒砂岩区沟壑产沙控制技术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申震洲 |
23 |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黄河水沙预报模型研究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夏润亮 |
24 |
流域水土流失自然全坡面观测与小流域控制站嵌套布设技术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许文盛 |
25 |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时元智 |
26 |
寒冷地区农村供水工程防冻技术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李亚龙 |
27 |
内陆干旱区农业节水抑盐关键技术与灌排协同调控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军涛 |
28 |
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的新型水处理装置研发及应用 |
河海大学 |
郑 源 |
29 |
水文水资源实时分析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仇亚琴 |
30 |
泥沙自动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王 龙 |
31 |
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影响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大技术问题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彭文启 |
32 |
丹江口水库与引江补汉工程联合调度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许继军 |
33 |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点及可调水量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沙志贵 |
34 |
南水北调综合效益发挥及风险管控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霍军军 |
35 |
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长江流域可调水量研究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雷 静 |
36 |
“空间均衡”理论框架及重大调水工程刚性约束研究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王 煜 |
37 |
调水工程多维多级水系连通及生态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赵进勇 |
38 |
河道冲刷模拟技术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姚仕明 |
39 |
黄河流域泥沙动态调控理论与技术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远见 |
40 |
鱼道过鱼效果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科学院 |
陈 端 |
41 |
河道整治工程水上无人化探测技术与装备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姜文龙 |
42 |
基于加速碳化技术的河湖污染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曹智国 |
(二)流域水治理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负责人 |
1 |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影响及对策研究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毛文耀 |
2 |
长江流域水工程生态效应研究 |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
李德旺 |
3 |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输水隧洞建设关键技术及装备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张金良 |
4 |
黄河洪水泥沙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刘继祥 |
5 |
淮河流域智能洪水预报调度技术研究及应用 |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
徐时进 |
6 |
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关键技术研究 |
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
王立明 |
7 |
海河平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海(咸)水入侵效应分析和地下水回灌措施研究 |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 |
宋秋波 |
8 |
珠江河口水沙变异及治理保护关键技术 |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何 用 |
9 |
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要素“空-天-地”立体观测关键技术 |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扶卿华 |
10 |
松辽流域河湖岸线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 |
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站 |
范永玉 |
11 |
太湖流域圩区管控措施研究 |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 |
刘克强 |
12 |
太湖特征水位研究 |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 |
姜桂花 |
(三)水利专业模型研究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负责人 |
1 |
全国土壤侵蚀模型研发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曹文洪 |
2 |
水土保持碳汇作用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曹文洪 |
3 |
全国地下水通用模型研发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陆垂裕 |
4 |
地下水通用模型构建技术与软件平台研发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林 锦 |
5 |
黄河泥沙通用模型及软件研发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赵连军 |
6 |
泥沙通用数学模型及软件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郭庆超 |
7 |
长江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 |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官学文 |
8 |
黄河中游典型区域洪水智能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 |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王春青 |
9 |
淮河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 |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
钱名开 |
10 |
海河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 |
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杨 邦 |
11 |
珠江流域智慧化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 |
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钱 燕 |
12 |
松辽流域专用洪水预报模型 |
松辽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宁方贵 |
13 |
太湖流域洪水预报模型完善 |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 |
林荷娟 |
14 |
智慧化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软件研发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贾仰文 |
15 |
智慧化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发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宗志 |
16 |
智慧化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研究 |
河海大学 |
张行南 |
17 |
水资源调配模型研究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李原园 |
18 |
水资源调配模型软件研发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蒋云钟 |
19 |
水资源调配通用模型研究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吴永祥 |
20 |
水工程调度模型标准化构建技术研究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丁 毅 |
21 |
通用性水利工程调度专业模型研发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施 勇 |
22 |
防洪工程联合调度通用模型研发 |
河海大学 |
钟平安 |
(四)其他有关研究
1 |
国际河流有关研究(名称另行下达) |
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 |
金 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