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唢呐之声:暑期公益汇报演出圆满落幕
8月31日,濉溪县文化馆内乐声飞扬,一场别开生面的唢呐暑期公益汇报演出在此举行。本次暑期课程特邀请省级非遗项目临涣唢呐代表性传承人张东风、濉溪籍西安音乐学院青年唢呐演奏家张可可,为喜爱唢呐艺术的青少年开设暑期公益班授课,共有20多位学员参加培训。
演出开始前,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致辞,濉溪县唢呐艺术源远流长,成就斐然,目前已拥有100余支唢呐艺术团体、1000余名民间艺人,年均演出量突破2000场次。县文化馆以非遗传承为支点,建立了两个唢呐非遗传承基地,并在濉溪县实验小学开设唢呐兴趣班。县多次举办唢呐大赛,夏派唢呐、临涣唢呐频繁亮相省内外非遗展演,进一步扩大了濉溪县唢呐艺术的影响力。在丰富的活动实践与传承氛围中,出现以张可可为代表的青年优秀唢呐艺术家,他们既深耕传统技艺,积极探索创新,活跃于各类舞台,也为非遗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汇报演出在唢呐合奏《喜讯传北京》热情洋溢的乐声中拉开帷幕,旋律优美的《花鼓乡韵》让现场观众聆听到花鼓戏与唢呐艺术的完美融合;唢呐独奏《家园新曲》《秦腔即兴曲》《正月十五闹花灯》等相继上演,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公益班学员齐奏的《喜洋洋》为整场汇演画上圆满的句号,他们那嘹亮的唢呐声,正以青春力量奏响非遗传承与全民美育的崭新乐章。
截至目前,濉溪县唢呐非遗项目共有6个,其中临涣唢呐与夏派唢呐为省级非遗项目,构成濉溪独特的文化标识,是濉溪“唢呐之乡”美誉的有力支撑。学生家长陈晨激动地说:“唢呐不是老古董,是能让我们骄傲的本土声音!”孩子们在《喜洋洋》等曲目的吹奏中,深刻感知到了唢呐作为“濉溪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力量。
课程不仅注重技艺传授,更强调文化浸润与情感认同。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20多位零基础青少年完成了从入门到演奏的蜕变。来自临涣中心小学的学生王君皓,往返30公里来馆学艺,如今已经能够像模像样地吹几首曲子了。张可可老师对学员们的进步感到十分满意,他在教学期间常常鼓励学生们:“唢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一次吹奏,都是对这份文化最好的传承。希望你们能继续热爱唢呐,并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表示,下一步,濉溪县文化部门将继续推进唢呐传承工作,计划以上海音乐学院唢呐团队与皖北地区唢呐交流展演活动为重要依托,持续开展公益培训班活动,举办全国首届农民唢呐展演,邀请濉溪籍青年唢呐演奏家张可可回乡举办专场音乐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唢呐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让濉溪县唢呐之乡的号角永远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