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回应】关于后疫情时代城市管理工作的思考

来源:濉溪县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发布时间:2022-12-05 09:03文字大小:[    ]背景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实现有颜值、有气质、有价值的城市发展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推动城市管理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一要瞄准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契合点,找到管理最优解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提升、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街巷规划不断完善,街心公园不断增加,街巷治理不断规范。然而,城市更新和管理的高标准与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愈加突出。

 

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应充分发挥现有空间的有效作用,利用现有公共活动空间、基础设施空间,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又能和疫情防控政策、文明城市建设、园林城市创建、城市规范管理相融合,是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有安全才有幸福,后疫情时代城市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是第一位的。一方面基础设施要安全,这是硬实力;另一方面生活系统要安全,这是软实力。

 

如何在保持有效安全距离的情况下让人民生活得更惬意、更愉悦、更幸福,就要在城市更新中不断创新理念方面下足绣花功夫。

 

城市公共区域面积是有限的,为了既能保障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又能满足疫情防控安全距离,可以将城市公共区域进行“网格”美化、绿化、靓化,管理精准施划。

 

比如广场,在地面进行小网格式建设,分为几大板块,跳舞区域划分彩色网格,采用动感色彩铺设,群众在跳舞时自动进入彩格中,既能形成安全的活动距离,又能满足文化生活需要。

 

对儿童活动区域铺设童话式色彩网格,对棋牌休闲区采用休闲式色彩划分隔等。对于街心公园街巷旮旯胡同等面积较小的公共区域,划分一平方米“小彩格”配备米格休闲座椅建设,满足群众日常休憩。

 

嵌入文化符号,利用现代科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赋予城市新动能,让城市活起来。如此,以“小彩格”推动“大网格”管理,通过若干“小彩格”控制聚集人数、收集准确信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

 

在公共区域内,可以规划建设商店、饭店、娱乐设施,在室内室外打造可坐、可站、可欣赏的绿化硬化美化休闲景观小品,从视觉上、听觉上、感觉上、嗅觉上、触觉上都能感到温馨。比如说走三五十米就能买到喝的、吃的、用的。

 

在基础设施中镶嵌烟火微商文化,商业区布局公共卫生设施和爱心驿站,设置母婴室和宠物寄存、便民早餐等服务。

 

在不影响视觉、观瞻、出行等的前提下,在合理区间配备室内或室外公共饮水机、洗手池、疫情防控物资(口罩,消毒液等)等,在这些设施上加入文化符号和信息码,实现扫码宣传、识别、经营,通过信息弹送来提示、提醒不文明行为,提升全民素质素养,这样就能让人民群众在这些公共空间里享受到更多的方便、快捷和安全。

 

二要聚焦城市治理与群众需求共同点,赋予街巷烟火气
城市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要确保城市管理的“供”,可以精准对接群众的“需”。
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地摊经济兴起,平民售货潮正在成为城市烟火气的典型现象之一。随着街巷靓化建设和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大街小巷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拥堵不堪、“脏乱差”的街道面貌已经得到大幅改善,街巷管理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但是,随着街巷的深入治理,对小商小贩进行了清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购物需求和周边村镇农民进城售货需求成为新的矛盾点。如何既适应城市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要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建设科学、合理与适用性相结合的高标准城市驿站,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和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将会发挥非凡的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交通落脚点等处,打造休憩驿站;在景区线路沿途,打造绿色补水驿站;在城市生活驿站里,融入更多的温馨服务,覆盖周边居民,结合社会资源设置便民图书微馆,倡导全民阅读、技能小课等,让城市空间内容丰富多彩,成为人民群众的歇脚点、栖息地。
可以赋予城市数字化内涵,以街巷为基点,打造一批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特色和街巷特色的智慧数字化快购便民摊点。可以建设一公里便民服务圈,即每一公里路段,设置五十米的便民摊点,摊位设置在人行道的花池旁边,摊位每两米设置一个,设计以历史文化为元素。例如,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历史演变,设计元素采用独轮车、犁地车、小粮仓、石碾磨等,同时融入数字化管理模式,由摊贩进行扫码,即可打开摊点售货仓,将物品摆入售货仓进行销售。
可利用城市驿站、街角公园等公共场所打造智慧数字化快购便民摊点,在生产生活密集区,设置智慧化便民服务小摊点,推动城市地摊经济的发展,促进民生消费。既可以让摊贩管理井然有序,又可以实时掌握便民摊点每天的使用情况等数据,利于城市精细化管理。不但化解了城市管理标准化与群众所需的矛盾,还赋予城市更多的内涵和温暖,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三要统筹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点,增强城市软实力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气质魅力。城市管理中缺少的是充分认识、发挥和利用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就是缺少文化的“底气”。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在一定时间段靠的是房地产带动,而它带动的是一些硬性指标,缺少“软”的东西,缺少文化内涵。
要增强文化自信,在城市管理中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把犄角旮旯的“脏乱差”清理掉、整理好,改造成口袋公园、街边小景,科学规划、艺术设计、合理布置,赋予它五千年文明进程的“新生命”。把当地的历史融入到城市元素里,赋予其了解地方、了解城市、了解文化的“信息码”。用绣花功夫精心描绘城市“颜值”,用工匠精神精细打磨城市“气质”,用守正创新精准提升城市“价值”。
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还要激活“数字动能”,打造扫码经济,开辟“码上生活”。在城市所有公共设施、生产和经营的场所,给其附上提示、提醒、警示、警醒、安全等各种标识的二维码。
可以将扫码内容交付给某个企业去实现,在市区的一些主街道和流量较大的街道,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点,打造各种历史文化主题街道。在主题文化街道中,嵌入历史文化元素,达到人们走过一条街道、学习了解一个文化的目标,让群众通过扫码了解到更多当地文化,既保持了疫情距离的规范和要求,又解决了老百姓所想、所需、所盼的困难和问题。
可以利用城市历史文化符号,按照不同的街区,呈现不同的生活风格,利用各种公共设施,作为媒体宣传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带动农业生产,激活经济发展,给予人民安全生产生活秩序,创建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城市,使城市管理者、经营者、人民群众的素质素养得到更高质量的提升,使城市形象和功能得到更高品质的保障,推动城市在创新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化文化相融合。
民生难点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折射出城市治理水平,也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在日复一日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和释放,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