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濉溪县“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

来源:濉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8-30 10:14文字大小:[    ]背景色:       

各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濉溪县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830        

 

 

 

 

 

 

 

 

濉溪县“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第二节  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第三节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四章  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第二节  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

第五章  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

第一节  推动重点领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加强生活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第六章  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第一节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第二节  推动长三角优质资源合作共享

第七章  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第一节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第二节  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第三节  提高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效率

第四节  健全公共服务要素保障体系

第八章  加大规划实施保障力度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凝聚实施合力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十四五时期,推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项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民生服务。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兜底保障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责任。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规范服务质量,实现大多数公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生活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本规划依据《淮北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十四五时期促进濉溪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濉溪县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民生支出263.9亿元,精准实施民生工程33项,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高,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成果丰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0%2017年成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化配置,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数4.62张,较十二五末增长37.1%,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2.16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新增就业人数5.3万人。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低保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到镇(园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流浪人员DNA采集及入户工作。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2张,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全面覆盖,建成“1+4+N”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发展,规范托育机构等级备案和管理。公共文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设和提升公共文体设施和服务点311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0平方米,2017年被授予安徽省曲艺之乡称号,创成全省体育强县示范县。2018年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向基层、农村倾斜,城乡人群间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义务教育强校+弱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推行,成立4学前教育发展协作共同体,开展网络研修、集中培训等多形式送教下乡活动,2018年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融医疗、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2020年全面执行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待遇。低保标准实现城乡统筹,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3150//年提高至641//月,增长率达144%。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小片网联网率达100%。县域内形成以县体育场馆为支撑,镇村体育设施为重点的“15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34.7%

生活服务快速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乾隆湖公园获评3A级景区,柳孜运河遗址项目荣获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特色项目学院奖,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入列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临涣古镇获评长三角城市群岁月余味体验之旅示范点。健康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861张,占比达31%15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比例达到100%互联网+生活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822元、14979元,年均增长7.3%8.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46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8岁;完成棚户区改造29084户,农村危房改造6513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发展,县医院、县中医院和疾控中心均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疫情防控形势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管理。

专栏 1 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2020年目标

2020年实际

基本公共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6.40

99.30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的比例(%

100

100

基本劳动就业创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4.5]

[5.3]

基本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96.7

基本医疗卫生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6/10

8/10

婴儿死亡率(

7

2.56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9

3.52

基本社会服务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42

42

其中: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

27

31

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50

51

基本住房保障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3.425]

[2.9]

农村危房改造(万户)

0.2495

0.6513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

公共图书馆年服务人次(万人次)

31

32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万人次)

35

38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99

99.8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比例(%

32

34.70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100

100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

80

100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濉溪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既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也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省、市对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濉溪县养老、医疗、福利保障等民生支出持续增加;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影响,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向基层下沉,民生事业不断向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转型。面对新发展阶段,全县民生兜底保障压力增加,亟待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强化任务项目落实,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应急应难能力。

区域战略叠加释放新活力。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四化同步、徐州都市圈等战略交汇叠加,濉溪县将进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期,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要素加快流动,有利于濉溪县吸纳多方资源、促进多元发展。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存在虹吸效应,对标对表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补齐自身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等发展任务更加急迫。

科技技术创新助力新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化,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信息领域新兴技术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把握数字社会发展契机,通过加大公共服务与新技术融合,拓展新场景应用,助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加速发展,促进服务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供给,有利于濉溪县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共服务提升发展。

公共服务需求凸显新期盼。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由有没有好不好转变,把握居民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的契机,有助于加快濉溪县实现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优质化、普惠化、便捷化。同时,濉溪县人口在全市占比47.3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人口向城镇聚集,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实际需求将持续增加,公共服务资源调整、多元化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正确把握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快建设民生福祉更加厚实的幸福县,全面开启现代化美好濉溪建设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保障基本。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聚焦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合理优化资源布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

多元参与、扩大供给。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协会商会、公益团体等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实现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推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发展。

创新发展、提升质量。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强化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创新服务供给模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拓展生活服务发展空间,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公共财政承受能力、群众基本民生需求,稳妥有序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超越发展阶段,不过度承诺,促进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稳步提升,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2025年,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内容更加丰富,服务产品更加多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更加公平可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扩容提质。立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加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确保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供给主体更加多元,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加速升级。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家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生活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推进,逐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建立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专栏 2 十四五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主要指标

 

 

2020

2025

 

幼有所育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23

4.6

预期性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覆盖率(%

——

应保尽保

约束性

学有所教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2.5

95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3

99.8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2.0

94.2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46

11.30

约束性

劳有所得

参加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次)

1.3

5

预期性

病有所医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80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16

2.3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2.29

2.68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6.7

97

预期性

老有所养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27

55

约束性

新建城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预期性

养老服务床位总量(万张)

0.62

0.67

预期性

住有所居

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租房的保障率(%

100

应保尽保

约束性

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

——

应保尽保

预期性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个)

[4]

[111]

预期性

弱有所扶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文体服务保障

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次)

2333

2500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30

2.60

预期性

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方米)

30

35

预期性

1.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各地在制定相关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2.[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3.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演出场所。

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场地内可供开展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与人口的比值。

第三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立足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以促进机会均等为方向,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持续缩小城乡、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濉溪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地落实,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有保障、文体服务保障民生保障目标,明确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牵头负责单位及支出责任。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达标行动,细化具体实施配套标准,强化过程监测预警,促进标准信息公开共享,确保内容无缺项、目标人群全覆盖、标准不高攀、投入有保障、服务可持续。对标对表省、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筹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常态化、制度化。

专栏 3 濉溪县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服务领域

服务项目

幼有所育

农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健康服务、基本避孕服务、生育保险、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困境儿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共计9项)

学有所教

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共计8项)

劳有所得

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就业见习服务,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生活费补贴,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用工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共计11项)

病有所医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促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地方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社区易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干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计14项)

老有所养

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福利补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共计6项)

住有所居

保障性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共计5项)

弱有所扶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援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及青少年教育、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和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共计13项)

优军服务保障

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特殊群体集中供养(共计4项)

文体服务保障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民艺术普及、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全民健身服务(共计9项)

第二节  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新一轮标准化建设,有序增加城镇学位供给,适时撤并村小规模教学点,重点建设镇级初中寄宿制学校。促进小学、初中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减缓幼小、小初衔接坡度。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推动联盟校、教研基地建设,深化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改革和“3+1”“1+X”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智慧学校、互联网+教育云网一体化建设,建立教育智脑系统。推动优质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人才引进,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全力推进双减工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专栏 4 义务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偏远乡村学校及薄弱学校倾斜。新建第一实验学校教学楼、龙桥小学教学楼、韩村中心学校综合楼、白沙中心学校综合楼、百善中心学校教学楼、五沟中心学校教学楼、新城实验学校西校区、新城中心学校南校区、刘桥中心学校小城小学、孙疃实验小学、白杨路学校、南坪第二小学、双堆第二小学等。扩建开发区中心学校、开发区小学、新城实验学校、城关中心学校等。推广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学校联盟等办学形式。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夕阳红计划,完善上挂下派交流制度,到2025年,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比不低于10%,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000名。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帮扶能力,搭建各类就业创业平台,健全服务体系。以社区为载体,实施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依托安徽公共招聘网”“濉溪县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重点群体与企业搭建供需平台。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精准技能培训计划,完善技能人才配套服务政策。落实和完善一次性创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及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创业就业配套优惠政策。完善劳动关系工作体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处理效能。逐步扩大劳动者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防范失业的长效机制。

专栏 5 就业社保服务提质工程

就业。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举办“2+N”特色招聘会。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400个左右。实施筑巢引凤就业工程,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建立乡村微工厂”“农家微车间等农村就业载体。科学开发一批机关事业单位、环卫保洁、物业管理、养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700个。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创业。建设县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失地农民和返乡大学生创业基地、县经济开发区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医疗健康产业园)、临涣镇独立工矿区失地农民创业园、五沟镇失地农民创业园等项目,促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小老板培育工程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工作。

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精准技能培训计划,对城乡未继续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劳务机构定点开展技能培训,实现培训、输转、就业一体化。全面推行直补个人补贴方式和职业培训券电子化管理模式,劳动者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培训时间、培训工种、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实施网络创业培训计划,加强创业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建设。到2025年,年均新增技能人才3000人。

人社服务能力。整合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服务的公共资源,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大力推动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进业务网办,优化业务网办服务。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健全重大疫情救治应急响应机制,提高传染病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加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促进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探索开展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深入推进濉溪特色医共体建设,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统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转设为社区医院,提升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内涵,深入开展基层特色科室建设。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中医馆)建设。扩大短缺科室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规模,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村医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落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规范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补充医保和其他社会救助制度衔接,提升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贯彻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付。

专栏 6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公共卫生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县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大楼、县紧急医疗应急指挥中心、县医用物资储备库等项目建设,推进县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县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传染病收治能力建设;强化综合性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建设,提高重大疫情医疗救治支撑能力;规范设置三类发热门诊及留观隔离观察中心(点)。推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建设。推动一体化区域卫生应急云平台、各级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到2025年,力争三级综合医院均建设(建有)标准化感染性病疾病楼,每个镇卫生院(分院)、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公共卫生医师。

医疗服务。建设南部次中心医院、河西新区医院、双堆新城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精神专科医院、眼科医院,实施县医院(中医医院)、村居医疗卫生等补短板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县医院(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南坪、四铺、临涣、孙疃、五沟、铁佛、双堆集等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到2025年,每个镇办好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可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广23项以上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或中医类别医生。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落实新建居住区按照每百户不得低于30平方米、单体面积不得低于35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居住区按照每百户不得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加强镇(园区)范围内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提升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逐步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集中托养服务。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健全老年人能力评估和长期护理需求评估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县中医医院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壮大养老护理员、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

专栏 7 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推进县老年公寓特困供养机构升级改造和护理能力提升改造。建设1所县级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照护服务机构,加强特困供养机构食堂建设,力争10所特困供养机构食堂均对外开放。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到2025年,试点数不少于100户。加快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逐步将改造对象范围扩大到城乡低保对象和困难老年人中的高龄、失能、残疾家庭,到2025年实施不少于6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好城镇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公租房保障,实行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合理确定实物公租房保有量,对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等便民设施,全面解决城区雨污管道混流、堵塞等问题,到2025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07个,新建住宅配建停车泊位7000个以上。稳步推进搬迁安置小区建设及回迁,加快建设煤化工基地安置区、采煤沉陷集中安置区等项目建设,做好就业、教育、商贸和社区管理等配套服务。统筹实施武店子、仲家巷、代庄等城中村改造,合理安排改造次序。增加城乡住房保障,做好棚户区改造收尾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加强农村危房动态监测,对于符合条件农户的危房应改尽改。严格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提升文体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提档升级,支持县图书馆创建国家一级馆。补齐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短板,加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进万村等农村文化活动,健全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相适应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促进全民阅读开展,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市阅读空间,实现城市书房全覆盖,推进书香濉溪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创作一批反映濉溪改革发展、经济社会、乡村振兴等系列戏剧、曲艺、音乐文学、书画、诗歌、舞台艺术作品。全面完成应急广播技术系统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应急广播终端全覆盖。完善县镇村三级体育设施布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农村体育设施向自然村延伸。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动全县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全覆盖。

专栏 8 文体服务能力强化工程

公共文化。积极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阅读圈,深入推进图书馆新馆服务功能提升,做好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阅享濉城读书、四季阅读推广、全民艺术普及、三区文化人才支持等工作。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唢呐邀请赛、濉溪县首届群众文化活动月等,争创全国曲艺之乡。加强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支持打造临涣茶饮习俗、淮北大鼓等省级非遗项目,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公共体育。建成1个智慧体育公园,新增140公里健身步道,加快镇三个一健身工程建设,更新改造社区内、居住小区的结合部、城市微公园、绿地等,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推广健步走、足球、篮球、羽毛球、门球、骑行、游泳等参与性强、普及面广、健身价值高的体育运动项目,打造县农民篮球赛、元旦长跑等品牌赛事,鼓励各镇举办社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配合市办好2024年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建成县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探索建立镇级科学健身指导所(站),指导成立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

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救助体系,推进救助事项协同办理、资源统筹聚合。切实维护妇女合法发展权益,加强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妇女、留守妇女等特殊困难妇女群体的关爱帮扶力度。提升儿童福利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水平,强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增强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实施。持续推动退役军人安置办法优化、就业岗位供给、创业帮扶、职业技能培养,完善困难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关爱帮扶机制,加快光荣院、纪念馆等建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强化法律援助专业人员培训。

专栏 9 社会服务兜底工程

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改善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县、镇(园区)、村(居)委会社会救助三级管理网络。强化镇(园区)社会救助职责,在村(社区)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救助对象较多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

社会救助服务。完善低保对象、特困人口综合认定标准,健全低收入人口认定规范化、动态监测信息化、救助帮扶常态化机制。加强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提供主动发现和协助申请、政策信息、心理调适、转办转介等相关服务,形成物质+服务救助方式。

儿童福利。促进县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未成年救助保护)。指导镇(园区)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并设置儿童督导员、村(居)设置儿童主任。落实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开展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慰问活动。

殡葬服务。谋划新建县殡仪馆项目和城市公益性公墓,对原有墓区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安葬、祭祀和服务功能,加强对公墓的后续维护管理。

残疾人服务保障。推进镇(园区)残疾人之家和村(社区)残疾人工作站建设。推动政府机关、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等场所无障碍改造,按规定设立残疾人停车位,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盲文等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推广残疾人家居无障碍通用设计,加大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结合群团改革工作,不断壮大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优军服务保障。改造提升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歼灭战纪念馆,改扩建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设施、淮北市光荣院,提升县、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并达到国家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标准。持续开展爱心送进光荣门”“爱心献功臣等品牌活动。到2025年,确保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安置率达100%,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率达100%,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

提升医保经办管理服务质量。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在经办力量配置不足地区,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齐基层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能力配置短板。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医保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刷脸办。促进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在濉溪县落地运用,持续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实现医保服务一码通办。落实国家医疗保障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执行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行风建设专项评价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好差评制度,开展体验式评价和群众满意度调查。

专栏 10 医疗保障经办服务提升工程

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实现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名称、事项编码、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办理环节、服务标准六统一。推进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推动政务服务整体联动、全流程在线,做到线上线下一套服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实现聚合办。大力推行医保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刷脸办,加快推动智能化并提高适老化水平。推广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应急服务,畅通优先服务绿色通道。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强化窗口制度建设,推广综合柜员制。

第三节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筹。积极落实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的软硬件短板弱项。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推动城乡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统一衔接。健全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有序实现流动人口在经常居住地便捷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户口性质相脱离,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异地结算、钱随人走等相关制度安排,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对象认定制度。落实省、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动态核对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规范低保家庭财产限定标准或条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优先将优抚对象纳入覆盖一般群众的救助、养老、医疗、住房以及残疾人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与民政、教育等部门有关信息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规定享受教育资助和社会救助。

第四章  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围绕供需矛盾突出的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规范性服务供给,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深化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改革,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服务供给体系、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全县城乡社区托育机构全覆盖。优化托育机构规划布局,将需要独立占地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布局纳入本级国土空间规划。依法落实产假政策,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的父母重返工作岗位,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积极开展一镇一社区一普惠试点。培育发展家庭服务模式、社区服务模式、社会服务模式、托幼一体模式、单位服务模式、医育结合模式等多元化的普惠托育服务,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持续开展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培训,贯彻落实婴幼儿照护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严格落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备案登记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化城乡幼儿园规划布局,按照300-500米服务半径标准,在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聚集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加密布局、建设一批幼儿园,依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力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务。全面开展幼儿园延时服务,提供幼儿游戏、绘本阅读、科学益智、手工活动、音乐美术、户外体育锻炼等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服务活动。严格落实幼儿园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强化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和工资待遇保障。完善幼儿园监管体系,持续清理整治无证园和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

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落实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普通高中教育普及攻坚计划,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走班制,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建设。加快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向社会广泛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持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完善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运营,重点加强镇(园区)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照护服务水平。引导专业化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构建县级、镇(园区)级、社区级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格局,重点发展老年助餐、助浴、助洁服务,基本建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推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升级为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服务延伸至村级养老服务站(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人。推进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培育发展以普惠型养老服务为主责主业的国有企业,支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服务和医养结合项目,支持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护理专区或护理床位。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体系的服务网络,建设群众家门口的老年学校,扩大老年学习人数。

推进优质医疗扩面发展。支持县级医院全面开展三级医院创建,加快推进高危孕产妇、新生儿、创伤、胸痛、卒中等五大救治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儿科、麻醉、心脑血管等区域性诊疗中心建设。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医疗团队及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精尖新大型医疗设备。持续加强国家和省中医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建成一批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临床专科。全面推进智慧医疗建设,优化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

加强住房条件改善提升。加快建立由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共同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住房租赁企业备案和住房租赁合同网签备案管理工作。加快实施民生民心工程,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逐步解决居民家门口一公里问题。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扩面,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

专栏 11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扩容工程

普惠托育。新建和在建城市居住小区,严格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标准,规划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并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无托育服务设施的已建成居住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严格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标准建设托育服务设施。支持建设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鼓励托育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站)及社区文化、体育、养老等设施共建共享。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举办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扩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十四五期间,不少于40%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托位数达4200个。

普惠学前教育。建设南坪新区幼儿园、五沟镇第二幼儿园等,支持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等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为公办园,到2024年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全面优化。到2025年,创建15所市一类幼儿园和优秀民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50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5%

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南部次中心示范高中建设;鼓励举办特色普通高中或特长班,并在招生入学、师资建设、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展县中校长教师培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落实国家颁布的中职教育办学标准,推进濉溪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到2023年,濉溪职业技术学校达到A类办学水平;持续实施28项提质培优行动计划、5个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到2025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75%

普惠养老。加快推进淮北银华康养综合服务中心、濉溪县仁爱康养中心改扩建。鼓励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全托床位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拓展社区普惠床位数量。推动农村村级养老服务站(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建设,到2025年,全县覆盖率达50%。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打造一批后厨可观、食材可溯、安全可查、送餐可及、质量可评的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大力发展老年人助浴服务,鼓励专业化连锁化助浴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普惠的集中助浴和上门助浴服务;支持家政企业开发被褥清洗、收纳整理、消毒除尘等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保洁服务产品。持续推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丰富签约服务内涵和服务方式,扩大签约群体;实施老年医学专科体系建设工程,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门诊,加快乡村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到2025年,至少建成1所护理院(中心)。加快老年教育场所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举办或参与举办老年学校,到2025年,拟扩容100所老年学习点,老年学校累计新增学习人数3.9万人左右。

普惠医疗。推动濉溪县医院、濉溪县中医医院建设县级救治中心。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持续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并普遍提供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

第二节  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

统筹用好规划、土地、投资、税收、金融等多种支持政策,盘活现有设施资源,低价或无偿提供给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建立科学反映成本、体现质量效率、灵活动态调整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定价机制,健全价格调整和信息公开机制,引导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优质优价运营,遏制过度逐利行为,促进价格普惠。探索包容而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强化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服务认证,畅通群众参与监管渠道,推动从严进宽管宽进严管转变。

第五章  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

紧抓居民消费升级契机,增加生活服务供给,做大服务品牌,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发展,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探索方向、拓展空间、积蓄能量。

第一节  推动重点领域可持续发展

提档升级健康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养老、食品等产业联动,发展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开展中医医疗、护理、养生、康复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丰富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内容。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医学检验等医疗服务,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瞄准医疗前沿、组建优势学科团队提供以先进医疗技术为特色的医疗服务。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医疗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推广预约诊疗和互联网+”医疗。

提质发展养老产业。支持养老服务与养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餐饮、家政、教育、金融、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加快老年人适用产品、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发适合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康、养、护等需要的养老产品。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健康养老、康体养生等服务设施。积极组织养老机构参加中医药健康养生高峰论坛暨老博会等平台,开展养老产业招商推介和客商恳谈活动。发展辅具用品产业,支持行业专业机构和龙头企业依托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开展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引导有条件的老年人购买或租赁适宜的专业服务和辅具用品。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红色热土、运河故里、茶俗古镇、水韵酒香品牌,发展运河旅游,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挖掘大运河沿线特色美食资源,打造千年运河品味游特色美食线路,支持濉溪古城、乾隆湖风景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发展红色旅游,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响濉溪红色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开展乡村旅游十百千和双微提升点创建工作,打造特色美食村、非遗村,开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农耕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景点。

繁荣发展体育服务。大力发展竞技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服务等产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体育+”“+体育融合发展,依托柳江口景区、隋堤景区等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打造特色骑行线路;依托李氏大鸿拳等非物质类文化,打造传统体育赛事品牌。鼓励社会力量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体育健身场所和健身、健美、体育专项技能培训等服务。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探索体育设施社会化建设运营,提升社会运营管理体育场所水平。加快推进体育总会建设向镇街延伸,提升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功能,适时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积极发展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和社区健身团体。

创新发展智慧广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强化新型传播平台应用,拓展广电+政用”“广电+民用”“广电+商用服务,加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大有线电视IP化、宽带化升级,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乡村通达率。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立足濉溪红色文化、人文风情,加强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听节目等项目谋划,打造视听精品。大力发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优化地面数字电视、调频广播、中波广播等无线覆盖网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效能。建设智慧广电乡村(镇),在农村地区加快部署智慧广电网络、平台、终端。

促进家政扩容服务。实施家政兴农行动计划,鼓励家政企业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鼓励大型家政企业和家政平台企业通过连锁经营、互联网+家政实现服务向镇下沉。鼓励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建立家政服务超市,构建政府+企业+社会服务社区家政服务新模式,推广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家政服务全链条家政社区服务模式。支持家政企业开展普惠制的托幼服务,鼓励发展心理陪护、健康管理等新兴家政服务。加强家政技能培训,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班。规范员工制家政企业和平台家政企业用工,落实家政服务行业标准,促进家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家政行业协会,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

专栏 12 生活服务提质发展工程

健康服务。推动百善镇食品产业向高端发展,打造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大宗粮油和肉制品等深加工,培育健康养生食品、休闲食品等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

养老产业。依托乾隆湖等生态景区,结合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古城、濉溪老城石板街、凤栖湖湿地公园等人文景观,积极开发特色休闲养生、文化养老、生态旅游养老等适老旅游和健康产品。引培有一定品牌基础的骨干企业,鼓励养老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实施智慧养老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支持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智能医疗设备、健康养老移动应用软件(APP)等设计开发。

文化旅游。加快推进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遗址旅游、铁佛镇古城汉墓旅游发展,推动濉溪县百善运河文化微型产业集聚区、濉溪县凤栖湖湿地公园建设,推动临涣古镇保护与展示及基础设施提升、濉溪县老城石板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体育服务。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在全县旅游景点建设中打造自行车、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重点项目。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旅游健身运动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

家政服务。以社区商业网点建设为契机,鼓励员工制企业下沉社区设立服务网点,创新非住家的点单式服务”“分时段服务新模式。引导中介制企业向员工制企业转型,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推动家政与电商、养老、托幼、物业托管、保洁、配送、助医等服务产业链融合发展。到2025年,争创全省优秀家政服务企业4家,优秀家政服务员8名,力争培训家政服务人员5000人次以上、新增从事家政服务人员4200人。

第二节  加强生活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推进生活服务标准化。严格落实生活服务领域各项行业标准,逐步构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保证体系。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章程和行为规范,鼓励行业协会利用团体标准提升行业治理水平。推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争当企业标准领跑者。深化标准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行动,打响濉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品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探索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加强服务品牌培育。全力打响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濉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等文旅品牌。推进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及小李家指挥部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全面打响淮海战役红色文化品牌。做强县域医共体品牌,推广濉溪医共体经验。发展濉溪县农民篮球赛等体育品牌赛事,创新开发运河主题、红色主题、民间体育等系列主题体育赛事活动。

第六章  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积极深化与长三角先发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作,整体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第一节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优化《濉溪县县级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加大农村地区、低收入人口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缩小与长三角地区的水平差距。充分依托皖事通长三角政务地图平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网通办,持续拓展长三角户籍一站式迁移、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跨区域办理、异地就医报销结算等服务内容,提高政务服务标准。深化电子证照互认应用与合作,拓展与徐州等长三角地区电子身份证、医保电子凭证、驾驶证、行驶证、企业营业执照等高频电子证照的政务服务范围,以及在社会化生活领域的互认应用。

第二节  推动长三角优质资源合作共享

加强教育领域合作交流。积极参加长三角地区教育教学交流、培训与竞赛、政校企合作论坛,加快制定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定期选派干部教师赴长三角地区名校跟岗跟班学习,积极选派校干参加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训项目和教师校长领航工程项目。大力邀请教育名家采取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方式传输先进管理经验、教育教学经验。广泛开展学校结对共建活动,支持县域中小学、中职学校与长三角优质学校一对一结对。探索托管办学新模式,聘请长三角优质学校对濉溪县薄弱学校实行委托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深化医疗资源联通共享。大力推广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验,提高县域医疗服务发展影响力。积极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专科联盟、专家工作室等形式,持续深化与上海、南京、徐州等长三角城市高水平医院合作。深化医养资源跨区域合作,积极引进高端医养中心在濉溪县布局。实施医疗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建立与长三角医学专家支持健康濉溪柔性引才的合作方式。

推动文化旅游联动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重大节庆会展活动联动,结合濉溪两城两站建设,探索发行长三角市民旅游卡,推出畅游长三角等产品。全力提升柳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濉溪古城(石板街乾隆湖)、临涣古镇等景区知名度,打造成长三角黄金旅游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红色基因,扩大濉溪小李家文昌宫红色旅游专线影响力,发挥好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指挥部功能,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展人力资源合作。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来濉投资,稳存量、提增量强化就业岗位供给。推进与长三角城市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对接,支持与先发地区高校院所加强合作招揽人才。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作,对接合肥、徐州等地优质企业,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推送政策、岗位信息;与浙江省义乌市、江苏省南通市等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设立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持续深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战略合作,维护在外地就业人群合法权益。

专栏 13 长三角优质资源一体共享重点任务

教育开放合作。探索与江苏安全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开办“3+2”中高职衔接、“3+4”中本贯通。结合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趋势,构建定位清晰、横向互补、纵向贯通、系统配套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依托长三角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发展顾宏名师工作室,大力开展铝基新材料、新型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专业名师培育活动。

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构建与国内领先医疗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引培结合,并借助已引进团队项目所属医院的品牌效应和专科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树立濉溪县各优势医疗专科临床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落实《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产业共同体。加强与徐州都市圈城市群重大文化联合推广活动,共建红耀淮海红色记忆,推出畅游红色景区、感悟党史文化红色旅游线路导览图,推进无障碍旅游服务。引导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一批特色品牌,做优在百善、会铁佛、旅四铺、水韵临涣、红耀双堆集等乡约濉溪魅力乡村游品牌,成为濉溪特色的乡村旅游名片。

人力资源对接合作。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搭建人力资源协作平台。谋划设立驻徐州市农民工服务站,对接徐州优质企业,建立劳务协作机制,支持农民工有组织转移就业。及时接收合肥、徐州等地高校毕业生档案,做好高校毕业生各项服务工作。

第七章  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提高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效率,健全公共服务要素保障体系,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第一节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充分考虑服务半径、服务对象数量、年龄结构等因素布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合理控制规模,不贪大求全。幼儿园和小学、社区养老托育设施、卫生站(室)等服务频次高、服务对象活动能力弱的设施,适度减小规模、增加布点,合理安排设施密度。文化场馆、体育场地设施等受众面广、使用频次高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总分馆(院)、连锁等多种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对于服务频次相对较低或多个服务事项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设施,统筹考虑服务链条,适度集中布局。

第二节  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立足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需求,引导事业单位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补充配强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工作人员力量,积极盘活沉淀和低效配置的事业编制资源,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服务领域编制急需。能够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再直接举办事业单位提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放开放宽准入限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推行民办机构分类管理,在资格准入、职称评定、土地供给、财力支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各自优势,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大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开展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落实县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适时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全面落实慈善捐赠的相关优惠政策。

发挥国有经济作用。明晰国有经济参与公共服务的领域和条件,引导国有经济以兼并、收购、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支持国有企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参与公共服务的国有企业壮大产业集团、做大做强品牌。对国有企业承担公共服务类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

第三节  提高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效率

强化公共服务科技支撑。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智能设施设备投入公共服务各领域使用。加快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生活场景,建设智慧社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建立有效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

打造数字政务服务新模式。推行线上为主,线下补充的现代政务服务模式,线上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线下推行办事一次办结。启动建设智慧濉溪平台,整合分散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推动公共服务事项统一集中到网上办事大厅进行办理,实现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加快政务数据共享,依托皖事通政务服务平台统一受理政务服务数据共享需求,完善数据共享相关标准体系,优化数据共享和开放权限目录,推进全县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源的规范、开放和共享。加强公共服务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

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强镇、村为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县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下沉,推动服务事项就近办”“随时办。加强镇(园区)社区综合服务机构与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站,实现镇(园区)、村(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推动基层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管理创新,拓展基层公共服务管理职能,打造专职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确保公共服务沉得下、立得住、推得开。

第四节  健全公共服务要素保障体系

加强财力支撑。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建立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健全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严格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构建与事权匹配的公共服务经费分级保障机制。完善县产业基金运作机制,引导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服务等领域,支持金融机构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融资提供支持。

强化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新时代相城英才计划,落实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自身及其合作单位以及商会、老乡会等作用,招引高层次人才。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人才交流与培训,组织人员赴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提升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做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工作,探索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以城带乡定点扶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落实事业单位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落实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

加大用地支持。将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用地纳入相关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予以保障,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适当予以倾斜,做好公共服务项目土地储备工作。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空间用于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支持各类主体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等开展公共服务。对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实行与公办机构同等的土地政策。

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公共服务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与人口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动公共资源与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相挂钩。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和弱势群体倾斜,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和公正性。加强公共服务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信息融合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落实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规范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的有效评估,畅通公众服务需求反馈渠道,动态调整公共服务内容。

第八章  加大规划实施保障力度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实现党统筹管理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完善把方向工作机制,建立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等重要问题的集体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时向县委报告。提升管大局能力,坚持在县委县政府对公共服务整体布局下行动,加强科学论证、规范实施过程,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治手段推动公共服务发展。

第二节  凝聚实施合力

县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晰各项任务职责,加大对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重大事项协调力度。县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把暖民心行动摆在突出位置,明确任务进度安排,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均等化程度高、带动效应强的示范项目,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典型引路推广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大对公共服务规划实施情况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情况的监测力度,确保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有效落实与推进。本规划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考核,定期向社会发布本地区公共服务发展年度报告和考评情况。建立科学化、体系化规划实施评估体系,鼓励多方参与评估,开展定期监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