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安排
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我局积极推进濉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各类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总体进展情况
在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下发之后与规划编制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接,于2019年10月30日向任东书记和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和研讨,明确相关发展诉求和重点发展保障。同时在2021年6月按照自然资源部《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要求在六月底对濉溪县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和城镇开发边界进行了划定,初步划定成果与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修改完善之后已提交自然资源厅,在三线划定成果提交后同时也推动了县域产业空间布局、电力基础设施研究、高铁西站片区空间布局研究、濉溪县城市体检工作和濉溪县四化同步发展研究等工作。
二、国土空间现状特征
1) 国土空间总体特征:典型的平原地区
濉溪县域面积1981.6平方公里,全县辖11个镇和濉溪经济开发区,濉溪县农林用地总量为1493.09平方公里,占县域国土空间面积比重为83.17%,其中耕地1437.2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量334.58平方公里,占县域国土空间面积比重为15.26%,其中城乡建设的240.24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94.35平方公里。
2) 生态资源特征:水系众多,但水资源环境脆弱
水系湿地沟渠总面积为151.8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7.7%。县域有多条河流穿越,县域地表水系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新濉河、老濉河、王引河、南沱河、浍河、澥河、北淝河等几条主要河流,水流均自西北流向东南。河道全长302.58公里,两岸分布大沟116条,水系众多,河网分布密集,境内湖泊数量众多,大多是由于煤炭开采导致地表沉陷的凹地中积水形成的湖泊,典型的分别为乾隆湖与凤栖湖。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突出,濉溪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5%;9月份降水量最多,12月份降水最少。濉溪县主要为季节性河流,地表水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因此受气候影响明显。濉溪县境内虽然河流众多,但多属自然坡降,顺其流向。其中承担境外来水的行洪河道就有萧濉新河、王引河、南沱河、浍河、北淝河5条。而且河流湖泊存水能力差。地下水总量较丰富,但是超采严重,水位下降迅速。地下水位漏斗中心区位于濉溪城区和淮北市区范围内。
3) 矿产资源特征:矿产资源丰富,但“产城矿乡”关系复杂
全县境内煤炭资源储藏丰富,拥有丰富的煤、磷矿石、紫砂土、耐火土、石灰石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尤其以煤储藏最为丰富。境内现有矿山19座,当年排放固体废弃物273.73万吨,堆积占压土地75.48公顷,占用大量土地,还对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造成了严重污染与危害。濉溪县煤炭资源丰富,随着煤炭开采,使得塌陷范围不断扩大,沉降区面积为244.75平方公里,涉及到9个乡镇,73个村庄,分别铁佛镇、刘桥镇、百善镇、五沟镇、韩村镇、临涣镇、四铺镇、孙疃镇、南坪镇。塌陷区涉及到移民安置规模大。
采煤沉降区涉及到耕地152.74平方公里,对耕地损害严重;涉及到建设用地23.58平方公里,使得移民的压力大
4) 农业资源特征: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发展较好,受采煤沉陷影响
濉溪县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339.6万亩,粮食产量在124万吨。濉溪县百善农副产品园区为安徽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南部沉陷区范围内有较大范围的永久基本农田。根据三调阶段成果数据,濉溪县采煤沉陷区范围内耕地面积74.46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54.15平方公里,受损耕地11.57平方公里,基本农田4.25平方公里。
三、国土空间发展现状研判
1) 城镇化水平低,县域发展不平衡,城镇用地拓展与人口集聚不匹配
七普濉溪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26%,远低于安徽省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1%,,建设用地总量334.58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得15.26%,县城位于县域北部,与淮北市接壤,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明显,城镇化差异大,57%的城镇人口聚集在县城。南部地区皆为平原,地势平坦,农业规模化种植条件好,人均2亩耕地的现实条件,无法容纳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因而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强烈的主动城镇化,享受城镇教育、医疗设施服务的需求。同时濉溪县全县境内煤炭资源储藏丰富,随着煤炭开采,使得塌陷范围不断扩大,沉降区面积为244.75平方公里,涉及到9个乡镇,73个村庄,分别铁佛镇、刘桥镇、百善镇、五沟镇、韩村镇、临涣镇、四铺镇、孙疃镇、南坪镇。南部地区受采煤沉陷影响大,大量的沉陷区居民仍处于搬迁或等待的过程中,这是被动的城镇化过程。
城镇建设用地拓展速率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率,2014-2018年城镇人口的增长速率均值为4.86%,城镇用地拓展在2014-2016年增长速率达到15.27%,2016-2018年开始逐渐下降,但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增长依然快于城镇人口增长。近年来,随着南部次中心、煤化工基地、濉芜产业园等发展用地需求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拓展速度较快,2014-2016年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一直维持在165平方米/人,2018年降到143.50平方米/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规划指标。
2) 产业基础雄厚,总体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失衡
濉溪县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县域内拥有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特别政策区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区以及四大化工基地之一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
2019年,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获省商务厅批准筹建,2020年,濉溪县经济开发区纳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连续两年跻身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30强,位居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第7位,获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濉溪县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17.5:51.8:30.7调整为2020年的11:49.5:39.5。“三基两大一新”战新产业初具规模。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全省平均的76.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占比较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和培育还不成熟。
四、国土空间布局研究
1) 保障农业安全底线空间,合理布局各类农业空间
濉溪县现状耕地占全市用地72.55%,农业适宜发展空间巨大,具有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规划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得准、管得住、建得好、守得牢,维护粮食安全底线,打造淮北优势农业规模种植基地,重点发展以专用品牌粮食和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粮食主产区和养殖业集中区。
2) 优化乡村空间格局,促进乡村振兴
构筑多级产业载体体系,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形成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千亩土地特色生产基地——规模饲养小区”四级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探索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有效优化村庄总体布局,重构现代城产矿乡关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挖潜乡村建设用地潜力。
3) 打造大运河综合文化旅游示范带
将大运河濉溪段打造为继往开来的璀璨文化带、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带、古韵今风的缤纷旅游带。
继往开来的璀璨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濉溪段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以大运河文化遗产和伴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统筹濉溪各类文化资源,建设丰富多元、特色鲜明、包容开放、凝聚悠久历史文脉、荟萃中华文明精华的“文化运河”;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带。系统治理大运河濉溪段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水系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美化、生态防护林建设等措施,将大运河濉溪段建设成为生态空间水清岸绿、生活环境绿色宜居、河湖田林如诗如画的“美丽运河”;
古韵今风的缤纷旅游带。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联动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整合濉溪文化旅游资源,创新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魅力运河”濉溪旅游新廊道,助推构建濉溪全域旅游新空间形成相濉一体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4) 构建苏鲁豫皖交汇区域开放新格局
发挥苏鲁豫皖交接的区位优势,构建“一带三城四组团” 区域空间协同总体格局。一带:徐淮宿都市连绵带;三城:徐州、淮北、宿州三个主城;四组团:徐州-萧县-段园跨界城镇组团、濉溪-永城跨界城镇组团、濉溪-埇桥跨界城镇组团、蒙城-濉溪-埇桥跨界城镇组团。
濉溪-永城跨界城镇组团:皖豫省际合作发展的重要板块;重点打造北线煤炭产业带和南线运河文化带;濉溪-埇桥跨界城镇组团:淮北宿州跨界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共同构成淮北宿州两大都市区之间的卫星城镇组团。蒙城-濉溪-埇桥跨界城镇组团:亳淮宿跨界协同发展的空间先导区,打造成为淮北区域协同发展的南大门和南部桥头堡。
5)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合理优化。完善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体的用地规划体系编制,落实重点区域土地成片开发机制,全面指导城乡各类空间统筹开发保护。加快重点开发区域发展。高标准建设南部次中心,重点加快“濉溪老城区-刘桥”及“双堆-南坪”城镇发展,完善综合交通系统,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主导产业培育,促进用地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合理促进各镇特色发展,完善镇区城市功能,提高镇区承载力,提升乡村区域服务能级,形成以南部次中心为区域核心,以“濉溪老城区-刘桥”、“双堆-南坪”为双增长极,各镇多点繁荣发展的“一心两极多基点”均衡化发展的城镇开发格局
6)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打破行政及地域壁垒,加快区域协调,大力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形成“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推进淮宿蚌城际铁路、淮阜城际铁路、三洋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宿蒙高速公路、淮永高速公路建设,完善与宿州市、蚌埠市、亳州市和徐州市、商丘市等周边地区的交通一体化衔接。加强国道省道公路网络骨架建设,积极谋划G344宿州至涡阳段、G237五里郢桥至青龙山段、S305墩岳路改建(沿浍河快速通道)、S235濉唐路三期,升级改造S410刘桥至永城段、百韩路、G343宿州至永城段、S238临涣段、S306宿州至蒙城段、S411刘桥至岳集段,构建“六横四纵三联”的交通网络布局,实现县城对外、对各乡镇、乡镇间互联互通。提升老城区交通系统设施水平,建设以南部次中心为核心的智能交通系统。对县域内现有铁路系统进行整合升级利用,探索现有自备铁路的轻轨化改造,实现县域内各大功能区的快速连接。继续实施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工程。建设G3京台高速双堆集出入口、淮北南部次中心四路互通、双堆集高铁站、淮北西站等综合枢纽工程。加快推进濉溪通用机场建设。实施浍河、沱河、萧濉新河、界宿新河等航道和港口码头提升工程,完成浍河Ⅳ级航道整治,推动港口码头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升级。实施“智慧海事”工程,提高航运信息化监管能力。结合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布局县域综合物流体系。
7) 保障重点片区用地需求
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既算“增量”账,更算“存量”账,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
坚持分类保障。对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在用地批准时配置计划指标。对未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以当年处置存量土地规模作为核定计划指标的依据,加大存量盘活力度。加强与省级部门对接,用好政策,密切关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原有省级特别政策区的政策红利。加强与省级部门对接,评估耕地损毁和后备资源状况,争取降低耕地保有量指标。积极争取增量空间,促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1.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和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成果认定之后开展国土空间布局研究。
2.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对接交流,参照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开展评审稿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