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及历次会议、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农业高质高效,重点实施“1221”工程,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种业强县,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2022年工作情况
(一)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方面
我县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成立了“五大振兴”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组及专班,建立“牵头单位月度调度、组长季度调度”工作机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制定整改措施36条,全面整改省反馈我县的10条具体问题。12月份,我县被列入全省“115”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创建公示名单。
(二)粮食生产方面
2022年,我县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改善耕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按图索骥”和订单式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累计336.8万亩,建设16万亩高标准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4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8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作物产能提升,完成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2万亩轮作种植;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果蔬播种面积累计14.69万亩;推进畜禽高质量发展,全年生猪存栏63.12万头,出栏125.24万头,禽、肉、蛋、奶以及水产产量20.06万吨;保障农产品质量,新增认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6家、产品12个,全县累计54家企业、73个产品获得“淮优”农产品认定。
(三)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方面
我县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利用率和成果转化率。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和7亿元专项债粮食安全示范园项目稳步实施,收集8份种质资源,小麦新品种永民麦1号、安农185通过国家审定,大豆新品种永民4号、永民5号通过安徽省审定。持续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存栏淮北灰驴135头,核心种群6个家系。开展淮北麻鸡的提纯复壮和选育,原种场存栏淮北麻鸡3100套。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4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74元,同比增长7%。5月份,组织拍摄的“两强一增”行动专题宣传片在全省“两强一增”行动调度会上播放。
(四)产业发展方面
我县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落实“158”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全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4亿元,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2个,农业“双招双引”项目43个,投资129.28亿元,四铺镇获批第五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切实用好1.5亿元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实施产业到村项目30个,实施自种自养到户项目1个,4322户脱贫户及边缘户享受了自种自养项目奖补。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全县休闲旅游景点106处,比去年增加4个,其中濉溪县五铺农场、濉溪县周末果蔬种植家庭农场、濉溪县蒙村长治种植家庭农场先后荣获“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133.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8%,销售收入21530万元,同比增长9.29%,带动2275人就业,同比增长0.66%。乡村信息产业效益明显,安徽标王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养鸡场、濉溪大自然种猪场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数字农业工厂”,五沟镇庙前村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物联网项目。
(五)农业生态环境方面
我县持续抓好化肥、农药“两减量”,加强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两利用”。全年化肥施用总量减幅0.07%,农药使用量减幅0.41%;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处理装备配套率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99.43%,完成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4009亩;秸秆综合利用率93%,秸秆产业化利用率57.34%;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83.2%,各类农膜回收率81.7%。
(六)乡村建设方面
我县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2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面消除1条农村黑臭水体、建设12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12个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及15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累计评选“美丽庭院”1709户、“文明户”1306户,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我县获得全省2019年以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县荣誉,7月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聚焦户改厕年度建设任务,全县省级户改厕任务8375户,竣工验收合格12507户,省级任务验收合格完成率149.3%。
(七)深化农村改革方面
整县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改革经验得到郑栅洁书记签批肯定,并在“安徽农村要情”刊发。全县累计完成“小田变大田”17.03万亩,涉及67个村、298个村民组、21160户,其中“一村一块田”0.945万亩,“一庄一块田”4.97万亩,“一户一块田”11.11万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全县241个村(居)农村集体核实资产225 .84亿元。新培育“三变”主体86家,新增“三变”项目62个。实施“三变”改革村188个,占比88.26%,村“三变”改革实现收益1684万元,农户“三变”改革实现收益1028万元。五沟镇庙前村被评定为省级农村“三变”改革示范村。全年新培育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99家,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6家,新增流转土地17.89万亩。我们持续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2022年12月,全县经营性收入7013.39万元,同比增长42.63%,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52个,实施扶持项目24个。
二、2023年工作谋划
(一)稳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坚持稳字当头,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力争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5万吨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发展优质专用粮食157万亩。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6万亩。扩大高油酸花生种植规模,种植面积扩展到10万亩。依托临涣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养殖优势区域更加明显,全力打造畜牧大县。稳定牧原集团、汉世伟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肉鸡养殖,推进南坪镇光明生态牧场建设。深入实施2023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广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畜禽标准化饲养水平。力争全县生猪存栏100万头,全县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以上。
(二)不断推进种业发展。依托濉溪县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融资平台,重点推进7亿元粮食安全示范园专项债项目、1.5亿元国家制种大县奖励项目建设,加强种业创新发展,加快培育突破性品种,完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锻造小麦全产业链。全年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12份,力争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50万亩,大豆繁育面积10万亩。培育育种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产业链长的种业企业1个。做好淮北灰驴保种、淮北麻鸡扩繁工作。
(三)持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继续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力争年投资超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项目达到20个,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新增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1家,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4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58亿元,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力争新增农业休闲旅游景点4处,全县农业休闲旅游景点达110处,新增1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2.4亿元。
(四)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和农户居家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完成90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1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面消除2条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农户改厕8641户,建设美丽宜居自然庄150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7个,市级美丽乡村12个。
(五)不断释放农村改革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在铁佛镇七口村试点的基础上,启动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工作。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技能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培育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组织发展,力争新培育家庭农场100家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以上。深入推广“大托管”试点示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从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中持续长期受益,土地流转累计121.85万亩以上。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力争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23%以上。推深做实“小田变大田”改革,全县“小田变大田”累计30万亩以上。总结提炼“空心村”治理等改革经验,形成便于复制、易于推广的乡村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