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濉溪县2020年度文旅融合发展发布会
一、发布时间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下午14:30
二、发布地点
濉溪县文旅体局四楼会议室
三、发布单位
濉溪县文旅体局
四、发布主题
濉溪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五、发布人
任中峰 县文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六、主持人
丁卫东 县文旅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七、新闻媒体
市传媒中心、县融媒体中心、濉溪新闻网
八、发布程序
1、县文旅体局任中峰局长介绍我县2020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
2、媒体记者就2020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提问。
主持人(丁卫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是向社会各界通报我县2020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市传媒中心、县融媒体中心、濉溪新闻网,欢迎各位媒体记者的到来。
下面首先由县文旅体局任中峰局长介绍我县2020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
发言人(任中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以编制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运河、红色、古镇、口子酒”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与淮北师范大学合作,完成《濉溪县“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课题。黄新庄村、淮海村、双林雅苑入选全省百佳品牌,其中,黄新庄村、淮海村入选全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临涣镇入选全省十大古村镇,并亮相CCTV发现之旅栏目。成功申报安徽省旅游特色名村2个:濉溪县百善镇黄新庄村 、韩村镇淮海村,休闲示范点2个:周末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双林雅苑。临涣镇、双堆集镇成功入选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韩村镇“三彩”文旅小镇、百善镇运河文化小镇入选全省特色小镇实验名单。柳孜运河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乡约濉溪“杏”会铁佛魅力乡村游、临涣古镇特产展销会、四铺首届菊花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下面请媒体记者提问。
市传媒中心:2020年濉溪文旅融合发展有哪些具体做法?
(一)坚持编制规划方案,引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明确加快推进文旅品牌建设等政策,并给予资金奖励,支持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加强规划编制。大力传播运河、红色、古镇、口子酒等特色文化,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引导旅游消费需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濉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中国柳孜运河遗址景区(5A)方案》等规划方案20个。《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方案》《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项目计划书》等5个规划获国家和省文物局评审通过。推进柳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方案编制,主动联系编制机构,积极研讨编制思路,现已完成地形测绘、地质勘查等基础性工作。与淮北师范大学合作,完成《濉溪县“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课题。
(二)坚持创新驱动引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制作柳孜运河遗址Logo、快客杯等文创产品12个;与央视、凤凰视频等媒体合作,拍摄制作《消失的大运河》《运河故里·诗画濉溪》等专题片5部;编辑出版《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中国大运河通济渠》等书籍12部;创作编排泗州戏《柳江口》、淮北大鼓《运河魂》等作品15个。二是抓好民俗文化展演展示。成功举办全省第二届鼓书曲艺大赛、全省首届唢呐大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活动,社会反响强烈。乡约濉溪“杏”会铁佛魅力乡村游、香约濉溪“菊”会四铺首届菊花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挖掘临涣镇600余年棒棒茶文化,22家茶馆形成“茶馆一条街”,年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该镇民俗踩街迎新春活动多次被央视报道。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连续举办四届红色旅游季系列活动,其中风筝文化节、民俗婚礼秀展表演、商品博览会等内容深受群众欢迎。
(三)坚持整合资源开发,壮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2020年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5个,到位资金3450万元;地方专项债支持文旅项目6个,资金总额67.04亿元,到位资金额度45亿元,实际使用资金4亿元,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强现有文旅资源的整合、包装和提升。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民俗及商业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全县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等全部免费开放,年均接待群众2000万人次。与黄山文旅公司合作建设濉溪石板街。乾隆湖湿地公园自试开园以来,接待群众近15万人次,今年1月成功申报国家3A级景区。支持私人博物馆等资源向社会开放,隋唐运河民俗票证博物馆承办了全省第二届纸品收藏交流会,为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新活力。双堆集镇通过实景演出、影视再现等方式,打造红色旅游标杆,并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推进澥河两岸樱花、千亩桃园、万亩森林公园等建设,年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四)坚持善用文物保护,助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谋划申报文物保护项目。2019年底,完成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3.3亿元,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首个分项工程,2000万元项目资金已到位。截至目前,我县共争取国家、省级文物经费支持项目20余个,项目资金4.5亿元,到位资金1.5亿元。先后实施柳孜运河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保护等重点项目8个,完成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面积15.3万平方米。在柳孜运河遗址遗产区(柳江口景区)实施环境整治和景观绿化工程,累计投资5亿元,整治环境3000亩,建设景区景点23处,遗产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二是丰富文旅融合载体形式。挖掘文物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把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实践活动、项目建设等有机结合。举办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两届,我县集招商推介、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柳孜运河遗址”旅游品牌已打响。与淮北第一中学共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在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建立汴河考古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打造我县研学旅游实践基地拓宽了发展空间。文物保护功能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拉动消费增长、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坚持打造特色品牌,支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加速整合。实施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修缮、安防和展陈提升工程,加快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在柳孜文化园景区设立旅游速裁法庭,现场便捷、快速、多元化处理旅游纠纷。开通全市首条“濉溪—小李家—文昌宫”红色旅游专线,形成以淮海战役为主线、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系列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建设,蒙村、老城石板街等8处景点入选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黄新庄村、淮海村、双林雅苑入选全省百佳品牌,其中黄新庄村、淮海村入选全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名镇2个、特色旅游名村2个、休闲旅游示范点2个。二是特色旅游品牌不断涌现。参加长三角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各类展会,推介特色旅游商品。在全省百佳文创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上,金榴园饮料、小城粮仓黑蒜盒分别获银奖和铜奖。在全省63道安徽招牌菜名单中,南坪响肚和油茶2道特色菜入选。2016年以来,我县乡村旅游总人数达511.92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的99%,1人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人员名单,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县融媒体中心:目前濉溪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虽然我县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文旅融合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单位在脱贫攻坚、秸秆禁烧等重点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精力,深入基层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专题调查研究较少。文旅产业发展在组织领导、政策措施、激励机制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制约文旅融合发展瓶颈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如柳孜运河遗址没有划定明晰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占压遗址的国道G343线(百善段)改迁未能落实,造成柳孜运河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无法实施。
(三)文旅融合推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景区景点功能不完善,停车场、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存在短板,满足不了游客的消费需求。文旅人才、资金投入、宣传营销、品牌包装和线路规划等资源整合利用上存在短板,市场化运作程度不足,文旅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濉溪新闻网:能不能谈一谈下一步工作思路?
以大运河文化带(濉溪段)建设为引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佳连接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引擎,形成发展新优势。
(一)坚持政府主导推进。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健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组织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方资本参与文旅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争取更多优秀文旅企业入驻濉溪。争取文旅发展基金、政策性银行贷款、中央预算内和地方专项债项目等,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认真落实《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大运河文化带(濉溪段)建设为引领,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产业共同体,培育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结合濉溪“两城两站”建设,探索开发快捷旅游线路产品,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打造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大项目建设带动。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谋划、实施柳孜运河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临涣古镇保护与利用及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项目。实施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建设集保护、参观、体验、科普于一体的博物馆。启动临涣城址城墙保护修缮、古城汉墓防水防渗及安防、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在柳孜运河遗址区建设永久性、封闭式保护大棚及展示陈列馆。推进老城石板街改造、凤栖湖湿地生态保护等项目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建成4A级景区2个,新增3A级景区3个,将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濉溪石板街等景区,打造成长三角黄金旅游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推进特色品牌打造。挖掘民俗、美食、夜间旅游等县域文化内涵,在濉溪古城南大街科学布局夜间消费场所,打造品质夜市和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双堆集干部学院和战地遗址公园,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濉溪石板街、水街等主题鲜明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开发乾隆湖风景区、凤栖湖湿地公园等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整合口子酒文化博览园、口子老井老窖池、长丰街酿酒作坊群遗址等资源,打造濉溪酒文化旅游专线;建设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等研学旅游实践基地。打造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临涣民俗踩街巡演等特色品牌,发挥文旅融合在拉动消费增长、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跨界整合开发。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管理,通过整合开发各类资源,创新文旅融合产品和业态。打造“乡约濉溪”旅游品牌,叫响百善“孝”、铁佛“杏”、四铺“菊”、临涣“茶”、双堆集“红”等镇级旅游特色,建设一批精品民宿、研学基地,助力我县乡村振兴,推进旅游多业态发展。将政府投资建设的休闲设施对外开放。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私人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高文物资源的旅游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