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来源:濉溪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濉溪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发布时间:2023-04-18 10:19文字大小:[    ]背景色:       

(一)强化顶层设计,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坚持高点起步,突出顶层设计,健全保障措施,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等领导小组,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濉溪县创建安徽省体育强县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实施办法》等部门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从完善设施网络、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效能、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等方面,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框架体系,为我县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二)统筹资金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足额发放

充分整合我县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文化民生工程等专项资金,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全县行政村数量15%的比例,在11个镇33个村设置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岗位,在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6个镇,设置了文物保护员岗位,共计39个岗位,并拨付资金99万元,所需经费从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文物保护等资金中统筹解决。目前,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和服务项目,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向群众免费开放,县、镇、村各级文化活动形式日益丰富,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  

(三)加强硬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近年来,在建设和提升县文化体育中心、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实现了“县有文化活动中心、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的网络化覆盖。2018年以来投资940万元,建设镇级综合文化站、全民健身广场、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设施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公共文体设施和服务点3112个,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曲艺家协会创作培训基地3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个,农民文化乐园4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体育馆、体育场5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镇级综合文化站、文化馆分馆、图书分馆、全民健身广场各11;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各213个,文化服务中心176个,农家书屋240个,数字农家书屋192个,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2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21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各213个,全县体育场地3574个,全民健身器材4069个,体育彩票销售点 48个,晨晚练点265个,单项体育运动协会14个,体育俱乐部6个。目前全县,体育场地3574个,全民健身器材4069个,体育彩票销售点 48个,晨晚练点265个,单项体育运动协会14个,体育俱乐部6个。

(四)实施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坚持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基本实现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2022年播放故事片2692场、科教片835场,新片率达到81.91%。目前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229.764万平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6平方米,形成了以县体育场馆为支撑,以镇村基层体育设施为重点,以学校、绿地、广场和公园等设施为补充的“15分钟健身圈”。全县涌现出群众文艺团队300多个,文化志愿者1500,社会体育指导2703名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县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工程进展顺利,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496场,开展送戏进万村1420场次,开展农村体育活动1060场,添置农家书屋图书7.9万册、报刊1500套,有效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不足,改善了服务条件。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引导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活动。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隋唐运河民俗票证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朱务平故居、赵汇川将军事迹陈列馆文化资源。

(五)拓宽服务途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围绕我县中心工作,通过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培育和创作一批文化艺术产品。拓展主题创作思路,推出淮北大鼓《精准扶贫》、戏曲小品《牵红线》等扶贫题材作品15个,让党的扶贫政策理论更接地气、更入人心,我县通讯稿《借文化之力拔思想“穷根”—濉溪县文化扶贫工作纪实》,被人民网、新华网、国务院扶贫办网等主流媒体发表和转载。指导文化专业人才创作出版了《电子琴考级预备教程》《电子琴教学与辅导》等图书,发行量3万册,深受广大器乐读者的青睐。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一批艺术精品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古装泗州戏《柳江口》彰显濉溪曲艺魅力,淮北大鼓《一杯茶》在北京汇演成功,淮北梆子戏《土藏金》荣获全省“十大名剧”。助推民营艺术团体蓬勃发展,全县审批登记民营团体50余家,有5家荣获全省“百佳院团”称号,四铺镇青年花鼓剧团荣获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文艺院团先进集体称号。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形式,举办了两届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业、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淮北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李建东,暑假期间向小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新闻,被人民网、新华网等4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深入推进“启明星”读书会、免费赠送图书全民阅读活动,吸引群众2.5万人次。其中,“启明星”读书会已举办49期,成为我县全民阅读的“拳头”品牌。  

(六)丰富文体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大力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县图书馆投入资金202万元,购置图书7.37万册,免费办理读者证22145个,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县文化馆开展义务讲学讲座127场、文艺辅导活动240次,举办公益培训班16期,培训学75500人次,县文化馆组织的“文化惠民•艺术培训进基层”文化志愿服务,被评为全省优秀群众文化志愿辅导项目;组织的“文化迎春艺术为民”乡村春晚活动,荣获全省表现突出的组织单位。大运河柳孜遗址博物馆和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通过安装语音自动感应讲解系统、播放专题宣传片、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不断丰富服务内容。2018年以来,县图书馆、县文化馆、濉溪县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三家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接待群众120万人次。纪念馆先后被授予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四批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等殊荣。举办了全省第二届鼓书曲艺大赛、全省首届唢呐大赛等省级活动,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县文化馆被授予“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创作培训基地”。临涣镇举办的民俗踩街迎新春巡演活动,多次被央视专题报道年来,100多名运动员参加省市全运会及单项体育比赛,获得金牌 32枚,银牌32 枚,铜牌 42 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