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旅体局关于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的汇报

来源:濉溪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濉溪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发布时间:2024-12-31 15:19文字大小:[    ]背景色:       

一、2024年工作情况

1.文旅片区打造。(持续推进)

按照五点一线、一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基本构建起一主两翼”“濉涣双城的发展格局。

2.重点项目推进。(按序时进度完成)

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已完成投资。明清窖池遗址博物馆项目正常推进,计划2025518日开馆。临涣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序时推进。

3.乡村旅游发展。(已完成目标任务)

四地入选第三批安徽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后备箱工程基地名单。古睢书院入选2024—2027年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正在申报金牌民宿。

4.文化惠民工程。(已完成目标任务)

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文化活动400场次。新建公共文化空间4

5.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已完成目标任务)

公共文化场馆正常开放。开办公益培训班96班次,培训学员4万余人次。举办群众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经典诵读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活动。

6.文化产业发展。(已完成目标任务)

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省双招双引平台录入新签约、开工、投产项目21个,项目总金额13.682亿元。完成1家规上服务业培育任务。完成参与GDP核算的服务业目标任务。

7.体育事业发展。(已完成目标任务)

提升改造乡村篮球场4个、体育口袋公园3个、百姓健身房2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22人。举办体育赛事活动31场次。

8.非遗传承发展。(已完成目标任务)

召开首届濉溪非遗大会,完成非遗展厅一期建设参加六省一市非遗展,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6次,展演展示活动24次。 濉溪古城入选文旅部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案例

9.古琴之乡打造。(已完成目标任务)

嵇康琴馆开馆运营,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200余人。完成“古琴之乡”打造十条举措,细化完善新十条推进举措。成功举办首届嵇康古琴艺术节、淮北嵇康古琴艺术展演2场全国性古琴活动。濉溪古琴声萦绕嵇康故里,入选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系淮北市唯一入选案例。

10.应急广播运营维护文物保护利用文旅市场监管等工作按要求持续推进

2024以来,荣获全省十佳红字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送戏进万村最佳组织单位全省十佳阅读推广机构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全省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赛区等荣誉。

《小推车的故事》入选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展最佳剧目,淮北大鼓《田中甜》入选第四届安徽省群星奖曲艺类决赛,并申报中国牡丹奖评选。《田中甜》与《茶馆里的调解员》双双入选第十一届安徽省曲艺展演。泗州戏《追舟》《小村官》入选2024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名单,这是我县连续5年入选此项目,今年同时入选2部,创我市历史最好成绩。文化馆馆长李俊民和韩再芬一同被我省推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候选人。

安徽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获冠军。1所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所学校入选2024—2026年安徽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省级以上赛事中,共获金牌21枚。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旅融合思维固化,创新能力不足

县委提出打造濉溪文旅片区整体思路以来,县文旅体局牵头抓总、统筹调度力度不够,指导行业发展能力不强。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前瞻,视野不够开阔,创新创意不够。目前,临涣古镇片区、濉溪古城片区,特别是柳孜运河遗址保护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未达到预期,效果不够理想。文化馆、图书馆、文昌宫等公共文化资源,长久以来习惯于提供公益性服务,缺乏运营思维,致使服务质量不优、展陈布置陈旧、功能发挥不全。

(二)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全

文化企业低、小、散、弱现象突出,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全省十强县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吸引力不够,尤其是近年来,我县传统文化业态萎缩,新兴业态发展迟缓,市场主体偏少,外向型不够,缺乏上下游产业配套。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二是文化消费偏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消费拉动点少,市场不够繁荣,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没有形成互动合力。如非遗文化潜力很足,挖掘不够,尚未形成产业化。

(三)景区景点精品太少,要素供给不优

旅游开发目前还处于较低层次开发状态,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够,驱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与全省十强县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一是规划布局不优。我县多数景区景点缺少系统规划和商业策划,要素不全,业态不远远满足不了消费需求。二是文旅融合不够。景区景点与我县的历史人文缺乏有效结合,文化场景植入不够,文化传播能力不强。与夜游、演艺等新生业态结合不多,缺少沉浸式、体验类项目,旅游产品竞争力不足,滞留游客能力不强。三是运营管理滞后。多数景区景点主要采取事业化管理模式,缺少市场化运营手段,在客群分析、业态布局、文创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市场化能力不足,驱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在文旅片区发展方面厚植优势

 1.打破思维壁垒,牵头抓好末端落实。紧紧围绕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发挥行业部门牵头作用,统筹考虑落实落细科学制定明年发展目标任务,将推动文旅片区工作具体化、项目化,切实把贯彻落实的过程转变为借势破题、借力发展的过程,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2.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盯住在建项目,加快实施。按照时间节点,对古城片区、乾隆湖片区、临涣片区、运河遗址片区等在建项目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做到项目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跟。盯住谋划项目,加快申报。与发改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对接要素保障部门,指导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加快开展旅游风景道、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红色旅游展陈展示设施提升等项目的前期申报工作,提高申报成功率。盯住储备项目,加快研究。用好用活系统思维、运营思维、产业思维,为十五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全县文旅片区发展做好项目支撑,增强发展后劲。2025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库储备建设。

3.加大招引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延链聚链补链招引力度,补齐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力争引入龙头型文化产业落户濉溪。在项目落地和服务保障上下功夫,以高品质项目推动文旅片区发展突破起势。

(二)在文化事业赋能方面打造特色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惠民服务圈。加快推动与皖新传媒等市场主体的合作,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市场化运营。计划以图书馆提升、古城图书城建设为基础,打造新老城区呼应的两大城市阅读空间。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艺术培训为载体,培养基层文艺人才。计划举办公益培训班3期,每期招生1000人。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品牌文化活动。指导做好四季村晚。计划举办送戏进万村255场。

2.探索非遗产业化路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保护及传习。加快推动商派面塑、濉溪泥塑、濉溪剪纸等非遗手艺市场化、量产化。加强小戏小品、曲艺等艺术精品生产,创作以淮海战役为素材的交响合唱《淮海之战》,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安徽剧本创作孵化等。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参加安徽省群星奖评选,力争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等多门类全面开花。

(三)在文旅品牌培育方面持续发力

1.利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过境短信等多种形式推介濉溪、展示濉溪,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濉溪、认识濉溪、探索濉溪、记住濉溪,更好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2.加快推进濉溪古城4A级、临涣3A级旅游景区创建,2025年争取首创首成。

3.持续推进古琴之乡打造,推进新十条举措落实落细。

4.围绕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古琴文化等濉溪元素设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本地文创IP

5.广泛借力借智,推动袁家村、启明智库等知名文旅品牌入驻濉溪,力争音乐秀、时尚秀、美食秀、烟花秀、综艺秀、童话秀等活动尽快落地,打造濉溪星光城市舞台”“濉溪美好生活季等文旅品牌,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

6.加快推动明清古民居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改造提升留古庄园、五铺农场等一批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双堆集文旅中心现有资源,做好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四)在体旅多业融合方面纵深推进

1.利用城市绿地,新增和改建街头口袋体育公园。

2.加大健身设施投入,配备更加适合群众需求的健身器材,举办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活动参与度和影响力。

3.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探索舞动+”社会治理模式,赋能全县网络化社会治理。

4.加快体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