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39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张奎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促进我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濉溪县非遗资源丰富多样,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40项、县级非遗项目129项。近年来,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结合本地非遗资源禀赋和文旅产业特点,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明确重点保护项目、传承人培养计划及文旅融合路径,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开展全县非遗资源普查,深入基层调查摸底,组织申报第七批县级非遗项目和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5年申请各级专项非遗资金支持约150万元,用于传承人培养和活动补贴。
二是丰富活动载体,激发传承活力。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技艺大赛、民俗节庆等活动,在2024年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了30余场民俗展演,包括临涣茶饮习俗体验、唢呐表演等,覆盖城乡群众超5万人次,让非遗以“可参与”方式走进生活。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增强群众参与感,扩大传承群体。
三是深化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发展。 在濉溪古城开发非遗泥塑体验馆、手作工坊等文旅产品,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文创设计、数字技术结合,形成“非遗+研学”“非遗+民宿”等新业态,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节庆活动中嵌入非遗展示,临涣古镇在春节、元宵期间开展非遗民俗踩街活动,举办“二月二 龙头节”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县文化馆在非遗展馆中通过展陈数字化展示花鼓戏、泥塑等项目。
四是凝聚多方合力,构建保护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形成保护传承合力。建设濉溪县五铺中心学校、濉溪县民间职业泗州戏剧团等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持续开设传统节日课堂、体验课堂,开展剪纸、面塑等非遗公益培训。鼓励旅游景区、文化街区等空间,设置非遗市集和非遗商品销售专区,积极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长效机制,强化资源利用,深化活动融合,推动传承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互促共进,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县建设,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