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56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丁云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乡村文旅发展的提案》收悉。提案中关于发挥民间力量和本土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答复如下:
一是举办乡村文旅活动,激发民间参与活力。近年来,我县依托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联合民间团体、企业等举办了“荷塘月色文化节”“西瓜文化节”“伏羊文化节”“风筝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鼓励乡镇自主策划文旅项目,形成“一镇一品”特色。如濉溪镇蒙村突出“民俗+美食”,开展2025年民俗美食庙会,让游客共赏非遗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近20万次。韩村镇发展“红色+研学”,今年4月25日至27日举办小李家红色旅游节活动。全县举办送戏进万村、乡村春晚等活动300余场次,观众达20万余人次,其中“送戏进万村”覆盖全县213个行政村,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组织韩村镇淮海村、濉溪镇蒙村开展“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线下观众20万人次。
二是培育文艺人才队伍,夯实乡村文化根基。濉溪县实施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项目,每年选派两名优秀文化人才协助文化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乡土文韵·文化馆扎根行动”文化惠民品牌项目,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艺创作深度融合。 建立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48人(省级15人、市级53人、县级180人)。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近年来组织“淮北泥塑”非遗收徒三次,“淮北大鼓”非遗收徒四次,创新保护和传承形式,优选面塑、泥塑、剪纸等非遗项目,组织传承人“走出去”学习交流。 建立常态化辅导机制,文化馆专业干部每月开展驻村指导,通过“传帮带”培育基层文艺骨干。组织开展2025年濉溪县文化馆春季公益培训班,培训班涵盖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艺术门类,招生39个班级共1893人,提供优质的文化艺术教育服务。
三是整合基层资源网络,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服务手段,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2025年建设3个公共文化空间:濉溪镇王冲社区邻里中心、刘桥镇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五沟镇乡村文化服务中心。王冲社区引入社会组织进行舞蹈教学,根据社区特点混合多种模式,以兼顾公益性与可持续性。五沟镇引入社会力量运营,为五沟镇皓月少儿艺术培训机构提供场地进行少儿艺术培训,丰富了活动类型。刘桥镇与培训机构通过书画培训代理服务协议,构建了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的合作模式,由濉溪县米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代理免费书画培训,面向镇内青少年免费开放,协助完成学员招募与管理,既激活了刘桥镇乡村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属性,又借助社会力量提升了服务专业性。
下一步,我们将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主导”为原则,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激发民间创新动能,推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