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87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濉溪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濉溪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发布时间:2025-09-17 09:52文字大小:[    ]背景色:       

郜培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标准建设乡村旅游线路 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规划引领,夯实项目支撑。县政府坚持高位引领,完善顶层设计,已对接交通大学、苏州乾川历历公司开展濉溪县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推进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完成双堆集旅游规划初稿,为项目建设提供指引。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着力打造文旅新项目、新产品、新场景,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康养旅游升级。2025年,全县文旅项目22个,总投资约47.16亿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完工项目3个,总投资3.85亿元;在建项目6个,总投资27.772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8个,投资4.918亿元;谋划项目5个,计划投资10.62亿元。启动临涣古镇提升改造,南阁城楼复建等子项目即将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开放式互动空间; 濉溪酿酒遗址博物馆、柳孜运河桥梁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千年运河文化焕发新生。淮海66号公路8月5日前动工,双堆文旅中心园区红色氛围营造已基本完成。

(二)丰富文旅业态,激活消费潜力。拓展“农文旅+”场景,开展千年古集烟火蒙村庙会、春游江淮、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小李家红色旅游季等活动,提升濉溪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2025年4月第七届小李家红色旅游季吸引游客5万余人,直接经济效益80余万元,网络直播观看15.5万人次。培育市场主体。淮北谷润研学公司(双堆集文旅服务中心运营单位)已与24年底注册完成,将于9月份开业,2025年营收约550万元,年底或明年初可实现入规。推动柳孜遗址由安徽凤栖文旅统一运营,实现资源联动;发放50万元文旅消费券,联动近40户商家激活市场。

(三)深化资源挖掘,提升品牌价值。2025年5月,濉溪古城景区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小李家红色景区入选安徽省研学基地品质提升试点。濉溪三家红色A级景区全部入选安徽10条“红色+”研学旅游“淮海战役势如破竹”线路。组织五铺农场、留古庄园、柳孜文化园等积极“皖美消费新场景”。组织云栖民宿、时光里申报金牌、银牌民宿。4月以来,探索社会化运营,与渡江战役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多家场馆对接,参照多地做法,推进小李家、文昌宫讲解服务收费制改革。联合淮师大、安大等院校开发嵇康玩偶、古琴摆件、“因运而生”茶具等系列文创产品;探索非遗产业路径,邀请安徽玻钢等企业实地考察,已在临涣、百善、四铺等地筛选出3处厂房,开展以泥塑、面塑等非遗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开模、生产工作,并借助新华书店等成熟渠道销售。

(四)加强区域联动,扩大辐射范围。以“交旅融合”理念推进“淮海66号”美丽公路建设,整合文昌宫、小李家、双堆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点线面相结合保护传承利用,打造皖北红色教育品牌。优化服务生态。举办“棒棒茶会”企业家座谈会,与文旅产业企业家面对面,话心声、听诉求,解难题,破解“用工难”“旅行社-景区堵点”等问题;不定期与本地旅行社进行旅游线路座谈,剖析市场动态,完善红色研学、运河品味游、琴韵酒乡游等旅游线路,引客入濉。上半年运河游接待1.2万人。光大旅行社向濉溪输送来自山东、河南、江苏等外地游客50余批,2000余人,研学团队及红色党建团队合计8000余人。跨区域联动亳州、徐州等地旅行社,全年预计接待亳州研学团队8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基础待夯实。传统业态活力不足,传统文化业态活力不足,新兴业态如数字文旅、文创开发等发展滞后,市场主体规模偏小,规上服务业培育进展较慢。

(二)运营能力待提升。部分景区(如淮海战役旧址、柳孜遗址)事业化管理制约专业运营,在客群分析、精准营销、业态创新等方面缺乏专业运营团队,文旅产品开发不深问题突出。

(三)项目转化待加强。文旅资源整合力度不足,配套设施缺乏,导致项目建成后转化为经济热点后劲不足,影响范围有限。柳孜遗址等项目客源以研学团队为主,市场吸引力有限。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加快推进农文旅高质量发展。

(一)提速项目建设,激活消费动能。做好运营提质,指导明清窖池博物馆、柳孜遗址保护大棚 多元文旅活动;做好动线联通,整合口子文化博览园、濉溪古城与柳孜遗址资源,打造消费热点;做好攻坚进度,加快临涣古镇改造等项目进度,推动早运营早见效。做好前瞻谋划,布局双堆集红旅等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

(二)深化文旅融合,做优品牌矩阵。推动文化惠民,打造“四季村晚”“乡土文韵”等品牌,构建全景式服务圈;推动非遗活化,推进非遗进校园、展演活动,强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体旅联动,举办长三角青少年足球赛、匹克球培训等赛事聚人气,促发展。

(三)强化宣传推介,拓展市场半径。强化新媒体矩阵,联合县融媒体在抖音、小红书开设文旅账号;强化主题线路推广,设计“古琴寻根”“运河探秘”等5大精品线路,开展文旅推介官海选;强化文创升级,开发“濉溪旅行包”“铚城八件”等特色伴手礼。

(四)培育市场主体,激发产业活力。推动非遗产业化,挖掘商派面塑、临涣泥塑市场价值,打造非遗产业基地;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场景升级、消费升级和业态补充,引入专业团队开发打造康养休闲、夜游经济等消费场景;加大对本地文旅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品牌民宿打造,为产业发展注入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