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濉溪县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开展情况及分析报告
1、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逐渐累积,2018—2020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008年,卫生部设立了“肿瘤随访登记项目”,总体目标以全人群肿瘤预防为核心。我县自2016年底开始肿瘤登记随访工作,2021年增设为国家登记处,2022年正式使用“中国肿瘤登记平台”进行上报随访。为进一步了解各类肿瘤在我县发生演变的情况、制定适合我县居民恶性肿瘤防治方案,另外更高层面上为国家癌症控制规划提供最基本真实的信息和数据,现将2024年濉溪县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报告如下: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来源于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国家肿瘤登记项目安徽省濉溪县肿瘤登记平台的肿瘤发病及死亡数据,采集截至时间2025年2月10日,分析濉溪县恶性肿瘤前10位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人口数据资料按濉溪县常住人口数为统计指标,由濉溪县公安局人口管理处提供(见附表)。
2.2 数据质量 居民发病资料由县级医疗机构、各镇卫生院专业人员通过“新农合”、“城镇医保”及各村级卫生室多途径收集,填写《濉溪县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录入中国肿瘤登记濉溪县肿瘤登记平台;肿瘤死亡资料由县级医疗机构、各镇卫生院专业人员通过医院、村医、死因监测系统、濉溪县基本公共卫生平台等多途径收集。县疾控中心定期对肿瘤登记平台进行核实,发现漏报、错报及资料不全的,要求各镇项目负责人员进行二次数据核查更正,确保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全部病例的疾病分类编码采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肿瘤病理形态学类型编码采用ICD-O-3。
2.3 统计指标 按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全国肿瘤登记规范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本次分析主要为核查数据后按照性别、年龄分层,计算发病(或死亡)率(1/10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恶性肿瘤前10位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主要结果
3.1发病及死亡概况 2024年濉溪县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316例,粗发病率为202.45/10万,发病率已超额完成中央补助防控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年度报告粗率不低于170/10万)。其中男1211例,粗发病率为204.01/10万,女性1105例,粗发病率为200.78/10万,结果显示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46,P=0.702);2024年共上报死亡数据1448例,粗死亡率126.58/10万,死亡率已达到中央补助防控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年度报告死亡粗率不低于100/10万)。其中男性917例,粗死亡率154.47/10万,女性531例,粗死亡率96.48/10万,结果显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χ2 =75.97,P<0.001)。见表1。
性别 |
发病主要指标 |
|
死亡主要指标 |
||
发病数(例) |
粗发病率(1/10万) |
|
死亡数(例) |
粗死亡率(1/10万) |
|
男 |
1211 |
204.01 |
|
917 |
154.47 |
女 |
1105 |
200.78 |
|
531 |
96.48 |
合计 |
2316 |
202.45 |
|
1448 |
126.58 |
表1-2024年濉溪县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主要指标
3.2 不同年龄组发病及死亡情况 0~34岁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35~49发病率逐渐上升,50之后快速上升,65~79岁发病率达到高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趋势χ2 = 1352.67,P<0.01),80岁发病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趋势χ2 =1 980.45,P<0.01),0~49 岁人群死亡率较低,55岁~逐渐升高,75岁~达高峰,85岁~组达到顶峰。见图1。
图1 2024年濉溪县年龄组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3.3 前 10 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2024年濉溪县发病居首位是肺癌,发病率 52.54/10万,其次是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胆囊及胆管癌、恶性淋巴瘤、子宫内膜癌,前10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76%。其中男性发病首位为肺癌,发病率63.68/10万,其次为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前10位合计占比 82.01%。女性发病首位为肺癌,发病率40.52 /10万,随后依次是乳腺癌、甲状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子宫内膜癌等,前10位合计占比79.99%。见表2。
表2-2024年濉溪县肿瘤登记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顺位 |
男性 |
|
女性 |
|
合计 |
|||||||||
病种 |
发病数 |
发病率 |
构成比 |
|
病种 |
发病数 |
发病率 |
构成比 |
|
病种 |
发病数 |
发病率 |
构成比 |
|
1 |
肺癌 |
378 |
63.68 |
31.21 |
|
肺癌 |
223 |
40.52 |
20.18 |
|
肺癌 |
601 |
52.54 |
25.95 |
2 |
肝癌 |
173 |
29.14 |
14.29 |
|
乳腺癌 |
190 |
34.52 |
17.19 |
|
肝癌 |
239 |
20.89 |
10.32 |
3 |
胃癌 |
99 |
16.68 |
8.18 |
|
甲状腺癌 |
131 |
23.8 |
11.86 |
|
乳腺癌 |
192 |
16.78 |
8.29 |
4 |
结直肠肛门 |
92 |
15.5 |
7.6 |
|
肝癌 |
66 |
11.99 |
5.97 |
|
甲状腺癌 |
178 |
15.56 |
7.69 |
5 |
食管癌 |
54 |
9.10 |
4.46 |
|
结直肠肛门 |
65 |
11.81 |
5.88 |
|
结直肠肛门 |
157 |
13.72 |
6.78 |
6 |
甲状腺 |
47 |
7.92 |
3.88 |
|
子宫内膜癌 |
60 |
10.9 |
5.43 |
|
胃癌 |
143 |
12.5 |
6.17 |
7 |
胆囊及胆管 |
41 |
6.91 |
3.39 |
|
胃癌 |
44 |
8.01 |
3.98 |
|
食管癌 |
77 |
6.73 |
3.32 |
8 |
前列腺癌 |
39 |
6.57 |
3.22 |
|
宫颈癌 |
43 |
7.81 |
3.89 |
|
胆囊及胆管癌 |
67 |
5.86 |
2.89 |
9 |
膀胱癌 |
36 |
6.06 |
2.97 |
|
脑、神经系统 |
32 |
5.81 |
2.9 |
|
淋巴癌 |
64 |
5.59 |
2.76 |
10 |
淋巴瘤 |
34 |
5.73 |
2.81 |
|
淋巴瘤 |
30 |
5.45 |
2.71 |
|
子宫内膜癌 |
60 |
5.25 |
2.59 |
合计 |
993 |
167.28 |
82.01 |
|
|
884 |
160.62 |
79.99 |
|
|
1778 |
155.42 |
76.76 |
3.4恶性肿瘤前10位死亡情况 2024年濉溪县肿瘤死亡第一位是肺癌,死亡率 36.28/10万,其次为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胆囊及胆管、脑及神经系统、淋巴瘤、白血病,合计占比82.11%。肺癌居男性死亡首位,死亡率47.17/10万,其次是肝癌、、胃癌、直肠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合计占比85.50%。女性死亡第一位为肺癌、死亡率为40.52/10万,其次是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脑及神经系统等, 合计占比75.13%。见表3。
表3-2024年濉溪县肿瘤登记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顺位 |
男性 |
|
女性 |
|
合计 |
|||||||||
病种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构成比 |
|
病种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构成比 |
|
病种 |
死亡数 |
死亡率 |
构成比 |
|
1 |
肺癌 |
280 |
47.17 |
30.53 |
|
肺癌 |
135 |
40.52 |
20.18 |
|
肺癌 |
415 |
36.28 |
28.66 |
2 |
肝癌 |
185 |
31.16 |
20.17 |
|
肝癌 |
60 |
34.52 |
17.19 |
|
肝癌 |
245 |
21.41 |
16.92 |
3 |
胃癌 |
75 |
12.63 |
8.18 |
|
胃癌 |
38 |
23.8 |
11.86 |
|
胃癌 |
113 |
9.88 |
7.80 |
4 |
结直肠肛门 |
57 |
9.60 |
6.22 |
|
食管癌 |
33 |
11.99 |
5.97 |
|
结直肠肛门 |
98 |
8.57 |
6.77 |
5 |
食管癌 |
55 |
9.27 |
6.00 |
|
乳腺癌 |
29 |
11.81 |
5.88 |
|
食管癌 |
88 |
7.69 |
6.08 |
6 |
胰腺癌 |
32 |
5.39 |
3.49 |
|
脑、神经系统 |
25 |
10.9 |
5.43 |
|
胰腺癌 |
55 |
4.80 |
3.80 |
7 |
胆囊及胆管 |
29 |
4.89 |
3.16 |
|
胰腺癌 |
23 |
8.01 |
3.98 |
|
胆囊及胆管 |
51 |
4.46 |
3.52 |
8 |
淋巴瘤 |
27 |
4.55 |
2.94 |
|
胆囊及胆管 |
22 |
7.81 |
3.89 |
|
脑、神经系统 |
48 |
4.20 |
3.31 |
9 |
脑、神经系统 |
23 |
3.87 |
2.51 |
|
宫颈癌 |
18 |
5.81 |
2.9 |
|
淋巴瘤 |
40 |
3.50 |
2.76 |
10 |
前列腺癌 |
21 |
3.54 |
2.30 |
|
白血病 |
16 |
5.45 |
2.71 |
|
白血病 |
36 |
3.15 |
2.49 |
合计 |
784 |
132.07 |
85.50 |
|
|
399 |
72.50 |
75.13 |
|
|
1189 |
103.94 |
82.11 |
4、讨论
4.1 我县的肿瘤登记工作在一定的经费支持下,每年对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近3年网报数据较稳定,均能较好完成绩效考核指标。这与此项工作逐渐得到上级行政部门重视有关,濉溪县疾控中心慢病科采取全程质量控制,每年至少开展2次及以上督导培训。对上报病种、死因补发、重复及漏报等定期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各镇肿瘤登记处及时核实纠正,数据在数量及质量上均有很大的提高。漏报率<5%,编码准确率>80%,逻辑错误率<5%,报卡审核率100%。
4.2 濉溪县恶性肿瘤发病率40岁以下人群处于较低水平,图型显示40岁及以上呈上升趋势,与既往濉溪县恶性肿瘤发病变化趋势相似,且与国内多项报道一致[2-3] ;在65~69岁组出现发病次高峰,提示恶性肿瘤发病趋于年轻化,为确定肿瘤防控重点人群提供线索。死亡率从55岁~组迅速上升,在85岁~组达到顶峰 ,与近年来濉溪县死亡率变化趋无明显差别 ,与王华东、戴丹等研究2019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趋势相一致[4]。结果提示老年人群是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仍然需要加强对该人群的重点筛查与健康教育。
4.3 从发病和死亡顺位上看,2024年濉溪县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前五位与濉溪县近年来前5位相比,基本一致。肺癌发病与死亡位居首位,说明濉溪县癌谱相对稳定。女性在发病及死亡顺位上有所改变,2023年乳腺癌发病为第一位,2024年肺癌发病与死亡均居首位。其中近2年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以往呈上升趋势。近五年来我县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提示吸烟、过度饮酒、精神压力重等生活方式的暴露差异可能导致肺癌、胃癌等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性别间的差异。未来需重点加强男性人群癌症危险因素监测和健康干预,通过戒烟限酒来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并对高危人群做好早诊早治工作。
4.4 2024年男性与女性在肺癌发病及死亡顺位上处于“榜首”状态。肺癌的高发可能与男性群体吸烟、女性群体被动吸入二手烟、室内外空气污染、接触职业性有害气体等因素有关[5]。淮北地区历来是重要的能源城市,素有“煤城”之称,濉溪县境内的大小煤矿企业多达14处,可能加剧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县彻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志于城镇绿化,每年新增和改造40万平方米的绿地面积,使濉溪县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建议政府部门将控烟列为重点防控措施,扩大媒体宣传,实际行动参与居民控制烟草行动,彻底落实“健康中国2030行动”。另外大力提倡净化工作环境,加强职业防护以预防职业性肺癌并定期对职工开展体检。
4.5 从男性发病死亡顺位来看,第一位除肺癌外,其次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均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我县因地处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居民多有饮酒、喜食烫热、腌制、高盐食品等饮食习惯,国内相关研究表明上述不良习惯是消化道癌发病的危险因素[6],因此我县导致肝脏、胃、食管、结直肠等癌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因此提倡全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营养、安全进食减少消化道癌的患病风险;增加幽门螺杆菌项目的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乙肝患者是我国发生肝癌最基础的人群,因此重视对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预防为主,另外强调对乙肝患者的定期随访管理及规律治疗等措施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建议可与濉溪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对高危人群提供规范化管理服务,参与县级医院的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项目,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我国农村地区上消化道癌早诊率,有效降低死亡率。
4.6 从我县女性的恶性肿瘤发病顺位来看,乳腺癌发生率较以往无明显变化。宫颈癌发病趋势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县女性对其认知度的提高与我县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有很大关系。目前国针对乳腺癌、宫颈癌的筛查治疗手段比较成熟。继续加强我县每年女性两癌的筛查工作尤为重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科研证明宫颈的高危型HPV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是致宫颈癌的主要条件,建议对适宜年龄组女性推广HPV疫苗接种,是女性宫颈癌防控策略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我县子宫内膜癌患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与我国发病趋势相一致[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人群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以及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罹患人群的增加, 子宫内膜癌也开始呈现发病率增高及年轻化的趋势。因其发病的高危因素较多, 建议每年除妇女两癌(子宫颈、乳腺)筛查外,重点针对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加大基础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进行“三早预防”, 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
4.7 2024年濉溪县状腺癌发病率女性为第三位,男性为第六位,提示雌激素对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应将女性作为甲状腺癌防控的重点人群。建议我县完善从预防、高危人群筛查到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等一体化防治体系,有效控制甲状腺癌发病率。
4.8 综上所述,建议结合本地实际,“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应扩大健康教育人群,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全面提升全社会癌症防控意识,贯彻癌症三级预防原则,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参加防癌0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权威发布中国最新癌症流行数据[J].抗癌之窗,2021,(01):1.
[2] 曾成琴,王紫玉,杨倩.2022年昆明市五华区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状况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4,39(02):66-69+72.
[3] 余敏,王宇婷,申嘉丛,罗建忠,陈慧,苗姗姗,张宏伟.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4,39(03):66-70.
[4] 王华东,戴丹,朱强,吕逸丽,窦婷婷,李卫东.2019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特征及2015—2019年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25,34(02):98-107.
[5] 见明智,陈洁,蒋婷婷.绍兴市非吸烟居民二手烟暴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04):546-550.
[6] 刘言玉,赵连梅,贺宇彤,单保恩.河北省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因研究及预防[J].中国肿瘤,2023,32(06):431-435.
[7] 赵湘铃,段朝晖,张敏,徐杰茹,熊文婧,让蔚清.中国子宫内膜癌疾病负担状况及流行趋势预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31(08):56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