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卫生防病提示
十一月天气渐寒,昼夜温差大,多种传染病逐渐进入流行期。在此温馨提醒广大公众,做好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水痘、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预防。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冬春季为流行高峰。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为主,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38℃)、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咽痛和咳嗽,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无接种禁忌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者在流行期到来前尽早接种。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设施/物品后、打喷嚏后及时使用流动的清水和洗手液清洗双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腔。
常通风
每日室内至少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科学戴口罩
流感流行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二、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是由H5N1、H5N6、H9N2、H7N9等禽流感病毒偶发感染人类所致,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携带病毒的活禽或出入受污染的活禽市场。患者初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咽痛),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在发病3~7天内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多持续≥39℃。
预防措施
减少活禽接触
减少购买活禽,建议购买经过统一屠宰、冷藏冰鲜的鸡鸭等禽肉,不购买、不宰杀来源不明或病死禽。
做好个人防护
必须处理活禽时,建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穿长袖衣物。操作后立即清洗双手并对脏污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注意生熟分开
在加工禽类过程中使用的砧板、刀具、餐具等分开使用,另外禽肉、蛋要彻底煮熟后食用。
及时就医
禽类相关职业人群(宰杀、销售、运输禽类等人员)或近期有禽类接触史人员,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佩戴口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禽类接触史。
三、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毒,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极少量病毒即可致病,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易出现暴发疫情。传播途径包括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以及人传人,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和恶心等,其中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
预防措施
保持手卫生
勤洗手是预防肠道传染病最便捷、有效的措施,在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后要及时洗手。
安全饮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加工食物做到生熟分开,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贝类等海产品要彻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做好环境清洁消毒
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需对校区/园区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定期清洁与通风,对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等)进行定期清洁与消毒。
规范处理呕吐物
集体单位如出现疑似病例呕吐情况,应立即疏散周围人员,由经过规范培训的人员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患者的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环境、物品进行规范处理和消毒。在清理时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被水痘病毒污染的玩具、用具等感染。该病传染性强,多见于儿童,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易出现暴发疫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可同时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伴明显瘙痒。
预防措施
做好疫苗接种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议适龄儿童按程序接种水痘疫苗。
保持通风
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室内经常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减少聚集
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闭的室内公共场所。患病儿童需遵照医嘱居家休息、减少外出,完全康复后再返校。
避免抓挠
患病儿童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必要时戴手套,以防抓破继发细菌感染或遗留瘢痕。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及直接接触患儿疱疹液或被污染物品传播,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常伴发热。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导儿童保持手卫生,做到饭前便后、外出游玩回家后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儿童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应充分煮沸消毒,玩具、用具需定期清洁消毒,衣物、被褥要勤于在阳光下晾晒,同时,确保房间定期通风。
接种疫苗
我国目前使用的为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及时就诊
如果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确诊手足口病后根据医嘱住院治疗或居家观察。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尤其3岁以下儿童)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烧不退、皮肤发冷、精神萎靡不振、嗜睡等症状,应及时送医。
皖公网安备 3406210200102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