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新闻发布会——推动城市照明绿色智慧转型

来源:濉溪县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发布时间:2025-09-30 15:36文字大小:[    ]背景色:       


濉溪县城管局深化合同能源管理应用 推动城市照明绿色智慧转型新闻发布会

 

一、发布会核心信息

(一)发布会主题:深化合同能源管理应用 推动城市照明绿色智慧转型(贯彻《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求)

(二) 位:濉溪县城市管理局

(三)新闻发布会时间:2025年930日(星期3:00

(四)      点:濉溪县城管局二楼会议室

(五) 人:宣传教育股负责人  丁正伟

(六)发布内容:

1.合同能源管理托管型(EMC)推进情况。

2.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二、发布会全程实录

【主持人:宣传教育股负责人 丁正伟】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城市照明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民生保障的关键环节。为深入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省市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的部署要求,破解传统路灯“高能耗、高成本、低效能”治理难题,今天我们以“深化合同能源管理应用 推动城市照明绿色智慧转型”为主题,全面介绍我县路灯改造改革实践,回应社会关切。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市传媒中心、县融媒体中心、濉溪新闻网。

现场参与新闻发布会的人员还有:濉溪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万彬,濉溪县路灯管理所负责人邵士新。

本次发布会共2项议程:

第一项由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万彬同志介绍专项工作推进情况。

第二项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下面逐项进行。

(一)首先,由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万彬介绍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改革工作

【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万彬】 各位媒体朋友:

近年来,濉溪县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目标,持续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但长期以来,城区16800盏路灯存在三大突出短板,既制约城市功能升级,也影响市民出行体验:

一是能耗与碳排压力大。30%以上路灯为老式高压钠灯,单灯年耗电量达876度,相当于3户家庭月均用电量总和,年碳排放超800吨,与“双碳”目标不符;

二是运维效率与安全保障不足。线路老化导致故障频发,传统排查需人工沿线路逐灯核查,平均修复时间超8小时,曾出现部分路片区路灯故障14小时未修复,引发市民出行安全担忧;

三是财政资金配置低效。年均电费、维修费支出近400万元,占城市维护资金的12%,挤压了其他民生项目投入空间。

为破解这一困境,我们锚定“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民生优先”三大目标,自2025年起引入合同能源费用托管型(EMC)模式,构建“政企协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由节能服务企业(ESCO)全额承担路灯改造、智能设备安装及10年运维成本,政府方从原每年的运营费用中的一部分支出,实现“零财政初始投入、零技术运维风险、财政与企业双向收益”。具体推进中,我们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精准摸排改造工程,破解“一刀切”难题。组建“执法人员+技术专家+社区代表”专班,用2个月时间完成城区82条主次干道、23个老旧小区“地毯式”排查,建立“路段车流量-人群密度-照明需求”台账。改造中坚持“分类施策”:

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淮海路、沱河路等):将250高压钠灯替换为150W高效LED灯,加装单灯控制器,实现“22:00后亮度自动降至50%”,匹配夜间车流量变化;

居民区与背街小巷(幸福家园小区周边、濉河巷等):保留全时段满亮模式,保障老人、儿童等群体夜间出行安全;

学校周边(濉溪城关一中、县实验小学):将早亮灯时间提前至6:30、晚灭灯时间推迟至22:30,匹配学生上下学高峰。

二是智慧监管提效工程,破解“糊涂账”难题。我们将要求节能服务公司(ESCO)搭建“濉溪县智慧照明监测平台”,实现“三实时”功能:实时采集每盏路灯用电量、亮灯状态、故障信息;实时生成能耗分析报表,按月联合第三方机构(安徽省节能监测中心)开展核算;实时推送故障预警至运维团队,实现“平台定位+精准派单”。改造后平均节电率将达32%,预计2026年1-6月累计节省电费约96万元,相当于减少碳排放620吨(折合种植3.8万棵树);故障修复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

三是民生保障宣传工程,破解“不理解”难题。开通路灯咨询热线(0561-6086399),安排专人回应亮度调整、故障报修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剩余1400盏背街小巷路灯改造,并试点“路灯+”多元功能:在政务中心、濉河公园周边路灯加装光伏板与应急充电接口,极端天气停电时可实现8小时应急照明,同时满足市民电动车临时充电需求;在商业区路灯加装环境监测传感器,为环保部门提供PM2.5、温湿度等网格化数据,推动路灯从“单一照明工具”升级为“智慧城市节点”。

(二)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媒体记者提问环节

1.【市传媒中心记者】 郑局长您好,很多市民对“合同能源管理费用托管型(EMC)”比较陌生,能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这项改革对政府、对市民分别有什么实际好处?

【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万彬】 感谢提问,确实要让大家把政策看懂、把好处看清。简单说,托管型EMC 模式就像 “请专业团队帮家里翻新电灯,费用从省的工钱里出”—— 过去改路灯,政府要一次性拿出几百万买设备、请工人,财政压力大;现在由节能企业全额投资,从改造到维护全包10年,大大减少了财政支出与负担。

对市民来说,好处更直接:一是“灯更亮了”,LED 灯比钠灯照度提升 18%,晚上走夜路看得更清;二是“修得快了”,以前灯坏了要等大半天,现在2小时就能修好;三是“无负担”,改造不花市民一分钱,也不会因为节能降低出行安全,这是实实在在的“零成本享升级”。

2.【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邵所长您好,有市民担心部分路段改造后,晚上路灯会不会变暗了,担心影响出行安全,咱们有什么保障措施?

【路灯管理所负责人 邵士新】 非常理解市民的担忧,这也是我们改造中重点关注的问题。部分路段调整亮度,绝不是 “为了省电牺牲安全”,而是“按需调整”:比如濉永路、濉溪经济开发区周边等,晚上11点后车流量、人流量能减少70%,我们会把亮度调至50%,但始终保持人行道照明强度达到国家《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要求,确保行人能清晰看清路面障碍。

同时我们有三重保障:一是“特殊场景不调暗”,学校、医院、居民区周边始终满亮;二是“动态调整”,遇到阴天、雨天、雾霾天,光感传感器会自动把亮度调回 100%;三是“实地核查”,每月随机抽查5条路段,用专业设备测量照度,发现不达标立即调整。市民如果觉得亮度有问题,随时打热线(0561-6086399),我们24小时内会到现场处理。

3.【濉溪新闻网记者】 邵所长,刚才提到“智慧照明监测平台”,除了管电费、修故障,这个平台还能发挥什么作用?未来路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能有哪些新功能?

【路灯管理所负责人 邵士新】 这个平台其实是智慧城市的 “神经末梢”,能帮我们做不少事:比如发现某路段路灯用电量突然增加20%,平台预警后,我们通过排查发现是线路老化漏电,及时更换避免了安全隐患;还能统计不同路段照明时长、能耗数据,为后续道路规划提供参考。

未来我们计划给路灯“加更多技能”:一是“环境监测”,在路灯上装 PM2.5、噪音传感器,实时上传数据,帮环保部门精准管控污染;二是“应急服务”,在人员密集区路灯加装应急广播,遇到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能及时播放预警信息;三是 “便民充电”,在商业区、公园周边路灯装电动车充电接口,解决市民“充电难”问题。简单说,未来的路灯会变成“能照明、能监测、能预警、能服务”的“智慧小站”,更好服务市民生活。

4.【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局长,这次费用托管型EMC合作期限是10年,10年后合作到期,怎么确保路灯不会回到“高能耗、难运维”的老样子?会不会出现“改完就不管”的情况?

【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万彬】 这是我们在实施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改革初期就重点谋划的“长效性”问题,主要从三方面筑牢保障:

一是“档案留痕”,建立“路灯全生命周期档案”,每盏灯的型号、安装时间、维修记录、能耗数据都实时录入系统,10年后交接时,企业必须确保设施符合国家运维标准,否则要承担整改费用。

二是“能力培育”,每次企业维修、调试设备,我们都会安排 3-5 名路灯管理所工作人员跟班学习,排查常见故障,10年后完全能接手运维工作。

三是“制度固化”,正在梳理《濉溪县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操作规范》,明确后续合作的招标流程、服务标准、考核机制,不管是续聘现有企业,还是引入新企业,都有章可循。我们要确保这项改革不是“一阵风”,而是能长期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助力城市低碳发展的 “长效工程”。

【主持人:局宣传教育股负责人 丁正伟】 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全面介绍了我县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改革的背景、举措、成效及未来规划,也回应了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下一步,县城管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要求贯穿到路灯改造和智慧照明建设的全过程。将加快剩余路灯改造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拓展智慧照明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用“更亮、更省、更贴心”的城市夜间照明,持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注与支持,也欢迎社会各界继续监督、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濉溪城市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