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解读】濉溪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万彬解读县城管局如何推动城市照明绿色智慧转型
【记者】 郑局长您好,很多市民对“合同能源管理费用托管型(EMC)”比较陌生,能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这项改革对政府、对市民分别有什么实际好处?
【郑万彬】 感谢提问,确实要让大家把政策看懂、把好处看清。简单说,托管型EMC 模式就像 “请专业团队帮家里翻新电灯,费用从省的工钱里出”—— 过去改路灯,政府要一次性拿出几百万买设备、请工人,财政压力大;现在由节能企业全额投资,从改造到维护全包10年,大大减少了财政支出与负担。
对市民来说,好处更直接:一是“灯更亮了”,LED 灯比钠灯照度提升 18%,晚上走夜路看得更清;二是“修得快了”,以前灯坏了要等大半天,现在2小时就能修好;三是“无负担”,改造不花市民一分钱,也不会因为节能降低出行安全,这是实实在在的“零成本享升级”。
【记者】 郑局长您好,有市民担心部分路段改造后,晚上路灯会不会变暗了,担心影响出行安全,咱们有什么保障措施?
【郑万彬】 非常理解市民的担忧,这也是我们改造中重点关注的问题。部分路段调整亮度,绝不是 “为了省电牺牲安全”,而是“按需调整”:比如濉永路、濉溪经济开发区周边等,晚上11点后车流量、人流量能减少70%,我们会把亮度调至50%,但始终保持人行道照明强度达到国家《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要求,确保行人能清晰看清路面障碍。
同时我们有三重保障:一是“特殊场景不调暗”,学校、医院、居民区周边始终满亮;二是“动态调整”,遇到阴天、雨天、雾霾天,光感传感器会自动把亮度调回 100%;三是“实地核查”,每月随机抽查5条路段,用专业设备测量照度,发现不达标立即调整。市民如果觉得亮度有问题,随时打热线(0561-6086399),我们24小时内会到现场处理。
【记者】 郑局长,刚才提到“智慧照明监测平台”,除了管电费、修故障,这个平台还能发挥什么作用?未来路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能有哪些新功能?
【郑万彬】 这个平台其实是智慧城市的 “神经末梢”,能帮我们做不少事:比如发现某路段路灯用电量突然增加20%,平台预警后,我们通过排查发现是线路老化漏电,及时更换避免了安全隐患;还能统计不同路段照明时长、能耗数据,为后续道路规划提供参考。
未来我们计划给路灯“加更多技能”:一是“环境监测”,在路灯上装 PM2.5、噪音传感器,实时上传数据,帮环保部门精准管控污染;二是“应急服务”,在人员密集区路灯加装应急广播,遇到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能及时播放预警信息;三是 “便民充电”,在商业区、公园周边路灯装电动车充电接口,解决市民“充电难”问题。简单说,未来的路灯会变成“能照明、能监测、能预警、能服务”的“智慧小站”,更好服务市民生活。
【记者】 郑局长,这次费用托管型EMC合作期限是10年,10年后合作到期,怎么确保路灯不会回到“高能耗、难运维”的老样子?会不会出现“改完就不管”的情况?
【郑万彬】 这是我们在实施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改革初期就重点谋划的“长效性”问题,主要从三方面筑牢保障:
一是“档案留痕”,建立“路灯全生命周期档案”,每盏灯的型号、安装时间、维修记录、能耗数据都实时录入系统,10年后交接时,企业必须确保设施符合国家运维标准,否则要承担整改费用。
二是“能力培育”,每次企业维修、调试设备,我们都会安排 3-5 名路灯管理所工作人员跟班学习,排查常见故障,10年后完全能接手运维工作。
三是“制度固化”,正在梳理《濉溪县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操作规范》,明确后续合作的招标流程、服务标准、考核机制,不管是续聘现有企业,还是引入新企业,都有章可循。我们要确保这项改革不是“一阵风”,而是能长期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助力城市低碳发展的 “长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