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经济开发区“十四五”规划

来源:濉溪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时间:2022-05-16 18:03文字大小:[    ]背景色: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也是濉溪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打造“四个园区”,实现综合实力“冲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时期,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速双轮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市、县“十四五”规划要求,科学编制《濉溪经济开发区“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利于开发区创新承接发展“新模式”,打造主导产业“聚集地”,为濉溪“冲刺百强县”贡献力量。根据市政府及县政府工作部署,《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园区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是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4.《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5.其他基础性资料。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21—2025年,规划范围为濉溪经济开发区。

第二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开发区上下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认真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2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战新产值同比增长19.1%;高新产值同比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6%,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荣登2018、2019、2020三年度安徽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三十强。拥有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战新基地,2020年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是继2018年获得国家火炬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平台称号;2019年列入商务厅国家级开发区培育名单考核第6位。

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基本形成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全区围绕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实现量质齐升,哈东盛高端铝基新材料项目、金开铝合金项目等项目谋划建设中,“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0个,总投资176.45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3个,总投资91.79亿元。

创新发展实现进步。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逐步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三五时期,经开区拥有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18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家安徽省制造业50强企业、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占全县总数的66%;共获得技术专利73项;有7个省级新产品、3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36个产品通过国家质量标准协会及其他权威机构的认证。其中,美信铝业具备生产0.0045mm 铝箔产品能力,代表全球最高水平;华中天力铝业是国内容器箔坯料最大的生产企业;建业科技范才河高层次人才团队,研发和生产高性能先进军用铝合金弹壳等复合材料,通过军方的实弹测试验收。理士电源实验研究中心,获得蔚来、江淮、奇瑞汽车的认证检测,成为省内最大蓄电池制造企业之一,主导制定国家蓄电池行业标准。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要求,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五年间实施玉兰路桥节点绿化、王引河污水管网对接、金桂路慢车道人行道改造等工程,完成了区内道路标线划线工作,对合欢路北段延伸工程、沱河西路旁的绿化工程建设范围内涉及的房屋进行征迁。实施区内一期绿化提升工程,绿化总面积11.35万平方米。完成金属表面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华润燃气、科创大厦、工业地产等项目。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趋向均等化,各类生活服务设施更加完备,社会建设和治理不断强化,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统筹推进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区居民。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以及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保持100%。文化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社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基本建立精简效能的基层行政体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大,制定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保障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先后荣获“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先进单位”、“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园区”、“中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四送一服”、“降成本20条”、“降成本新10条”等政策落实,服务园区生产企业。优化行政审批,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成立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逐步实现“照后能营”,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主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继续落实企业帮联政策,强化精准帮扶。启动实施体制改革,园区“管委会+公司”创新改革不断推进。

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坚持绿色发展工业,制定“循环经济建设平台”规划,引入先进的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技术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形成“引淮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水资源闭路循环利用体系,“清洁能源替代、余热蒸汽转供”的能源阶梯利用体系,“分类存储、固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实施绿化节水、太阳能光伏发电、热电联营等节能环保循环利用工程,能耗、物耗呈逐年递减趋势。

第三节 发展环境

全面分析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有利条件和风险挑战,是谋划好开发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国内看,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同时,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后疫情时代正逐步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以重点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为抓手,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变革。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没有改变。

从区域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多重优势与挑战。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淮北作为区域重点建设城市,被赋予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新使命,为我区深度融入长三角,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舞台。把握长三角地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红利”,积极对接沪苏浙各类要素资源,进一步做好飞地孵化器,争取与长三角先进区域共建园区,为实力开发区注入发展新能量。尽管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速,但与长三角县域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仍较大,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

从省内看,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一方面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皖北振兴步伐,我省制定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有利于开发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配置要素资源,推动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借助《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型集聚区”的机遇,立足开发区产业基础优势、集聚生产要素能力和科技创新活力,围绕补链式和错位式发展,引导沪苏浙优质项目落地,有利于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

从开发区自身看,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园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载体建设强势突破,发展后劲持续充足,初步形成了以富士特铝业、美信铝业等为代表的(铝基)新材料产业,以巨成化工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矿山机器、高罗装备为代表的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逐步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已经充分具备大发展、大跨越的能力和底气。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发展基础仍面对较大挑战,允许建设区未达到规划建设面积,土地指标获取困难;随着园区内企业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内能耗也会大幅增加,面临能耗指标不足的情况;可用政策划拨资金尚不能满足园区发展后续需要,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更加严重。同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民生保障仍需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奋力在“两个坚持”“两个更大”中展现担当、勇创佳绩,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总揽,力争打造特色铝基材料产业基地、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和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园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激发全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在全县创新发展格局中奋力争先进位。

坚持强化产业支撑。立足园区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扎实开展开放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发展新优势,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绿色优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要在锚定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开发区发展趋势、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明确“十四五”时期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实现明显跃升,产业迈向中高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完善配套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区域内水、电、气、热、公交等公共设施,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有效融合,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产城融合局面基本形成。在加快建设美好濉溪开发区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结合国家、省、市、县“十四五”规划,确定开发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

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争实现年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每平方公里以上;税收收入达到7亿元以上;出口额达到4.5亿美元以上;实际吸收外资直接投资累计达到9亿美元。全力争创综合环境优越、布局结构合理、产业特色突出、服务体系完善、支撑能力强劲,个性鲜明的国家级开发区。

做强特色铝基材料产业基地。以打造完善的铝基新材料产业生态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突出本地优势及特色。突破再生铝、铝型材、铝箔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提高产品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引进铝基材料上下游企业100余家,亿元以上项目60个,实现铝基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同时完善产业政策及产品标准,推动铝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濉溪开发区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打造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人口、市场、资源、产业等特色优势,逐步完善园区功能,紧盯长三角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新方向,主动加强与镇江、江阴、海门无缝对接合作,承接一批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项目、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提高铝基产业在安徽省市场比重,力争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上走在前列。

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园区。立足当前补短板,着眼长远抓谋划,围绕优化布局、提升形象、完善功能、积极展开美丽园区项目建设,以强化产城融合为核心,以完善功能性基础设施为抓手,以改善开发区经济社会面貌为重点,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住、产、运、商”城市生态链基本建成,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园区示范效应彰显。

表1 濉溪开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四上”企业经营销售收入

280.33

420

预期性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5 ]

[ 5 ]

预期性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80 ]

[ 82]

预期性

税收收入(亿元)

5.977

7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4.8 ]

[8.5 ]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5

4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万美元)

58191.3

90000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

4.85

预期性

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1.67

2.2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6.2

5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个数

29

5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3.3

4.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0.3

低于省控指标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0.52

0.53

预期性

绿色生态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72.3

按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7.55

按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14.66

按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9.02

按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9.2

按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注:[  ] 内数据为五年平均数。

 

第三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第一节 壮大创新主体

充分发挥安徽理士、美信铝业、哈东盛等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创新联盟,依托已成立的铝产业创新研究院、范才河团队支持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高精度铝箔、工业铝型材精深加工、高性能铝合金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型材、亲水铝箔、纳米多孔碳、碳-碳复合材料等新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突出、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真正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科研组织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不断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推动园区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签约产学研合作协议50个以上,培育3-5家创新型领军企业,每年培育3-5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若干中小民营科技型后备企业,构建“金字塔式”的高成长型创新型企业梯队。

第二节 打造创新平台

建设创新技术平台。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实际,做好创新平台的整体统筹。依托园区铝基新材料、装备制造重点领域,推进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聚焦建设新型金属铝材料公共服务平台、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创新平台、开发区铝立方创客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加强铝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各类技术开发项目、省重大技术专项,加速推进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院士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组建、运行与管理。有效激活各类主体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推动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培育创新服务平台。全面创新建立高效服务团队、企业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孵化器功能,针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发展特点,提供全链条资本、人才、技术、市场、政策等创业要素供给与服务,为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作用,支持和鼓励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和许可转让业务的各类服务机构发展。紧紧围绕园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布局,以打造综合性科技质量发展服务平台为抓手,建设濉溪园区检验检测高地,为园区铝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检验检测技术保障。推动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争创国家级中心。

 

第三节 建设人才集聚高地

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海内外院士柔性引进力度。精准引聚产业紧缺、创新力强的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探索与高端猎头、海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人才服务机构开展直接合作的引才新模式。实施博士集聚行动,提高在站博士后经费标准和出站留濉溪补贴标准,加大博士后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大力引育青年人才增强发展活力,建立完善淮北濉溪籍重点院校毕业生发展数据库,坚持建用并举。大力推进大学生“回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创业园、众创空间、特色小镇形成大学生“双创”空间矩阵,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濉溪创新创业。完善全县域公共实训平台体系,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高技能人才补贴制度,加强培育本土人才增强内生动力。

第四节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围绕铝基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专利数据库,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深度挖掘和匹配,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与需求企业的常态化精准对接。组织召开专项成果展示会、政策措施发布会、获国家及省级科技奖的成果推介、技术需求发布会等活动,搭建桥梁纽带,打通科技供给与需求双向流动的通道,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促进技术交易。建立技术经理人制度,利用技术经理人充分挖掘企业需求、评估企业技术、撮合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成科技成果向园区内企业成功转化的给予一定奖励。

专栏1  创新重点项目

✬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创新平台:规划用地4.2平方公里(约合6300亩),总建筑面积112.5万㎡。总投资39.5亿元,建设期5年(2020年-2025年),主要建设内容分四大板块:一是铝基产业园智能厂房及物流中心建设项; 二是铝基产业园产业发展配套服务项目; 三是铝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是铝基产业园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科技攻关项目:开发高性能铝合金板带箔、食品级包装用涂层铝箔、高韧阻断箔以及轨道交通用铝型材、太阳能光伏铝型材、汽车摩托车铝型材及其制品等新产品,加快亲水铝箔、纳米多孔碳、碳-碳复合材料等新技术攻关。

 

第四章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牢牢抓住国家战略实施机遇,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全面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积极抢占产业分工高端环节,聚焦培育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聚力实施创新转型升级,加速实现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努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一)做优做大铝基新材料

依托铝基新材料战新基地和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升级开展国际合作的层次,筹备建设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通过建设中德科技合作示范园、高端铝孵化器、智慧智能园区等运行平台,积极打造铝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高端铝箔。发展以美信铝业、力幕科技为代表的“高端铝箔产业园”,积极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点企业合作,推进铝箔、亲水铝箔及铝工业型材下游项目招引,攻克铝箔毛料冶金质量控制、铝箔针孔缺陷控制等一批技术难题,加强在食品包装、高档医药、电子电力、微电容器、高档装饰及空调等行业的应用,培育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铝箔产品。

高端专用材料。发展以建业科技为代表的“高端专用材料产业园”,紧抓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基复合材料高速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力度,推进铝及新材料向高端铝型材、高铁、航空、军工等高端领域拓展延伸产业链。做好工业铝型材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型材等材料的培育发展。

铝压铸件。顺应产品复杂化、精密化、轻量化、节能化以及绿色环保的趋势,使用一模多件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生产率、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并采用一体化的设计减少零件数量。提高铝压铸件的精度和光洁度,减少铸件的机械加工量和金属铝或铝合金的铸造余量,深入探索铝压铸件在汽车制造、内燃机生产、摩托车制造、电动机制造、油泵制造、传动机械制造、精密仪器应用。依托富士特铝业、银丰铝业、家园铝业为代表的“压铸产业园”,加快推进铝压铸件下游项目的招引。

再生铝。充分利用丰富的废铝资源,建设以亿智科技、裕康铝业、雄创铝业为代表的“循环产业园”,按照规模化、环保型的发展模式建设,争取采用双室炉、带蓄热式燃烧系统,满足废烟气热量回收利用、提高金属回收率等先进熔炼炉型,并配套建设铝灰渣综合回收的设备设施,加强废铝利用、优化上下游的重熔环节,节约燃料费用、减少金属烧损,打通铝产业链条式发展脉络。增加再生铝水附加值,加快产品由铸造合金锭向变形铝合金方向发展,实现废铝保级利用。

(二)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明确实施路径,紧贴濉溪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从最有潜力和优势的产业重点突破构建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依托安徽理士电源目前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围绕蓄电池生产【正负极材料、隔板、电芯、电解液、塑胶材料等】、终端应用产品【5G通信基站、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等】、废旧蓄电池回收、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全产业链条,面向合肥市、常州市等蓄电池生产相对发达城市,导入电池产业上下游企业。引导企业积极进行产品、技术、装备的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锂电池产品,构建形成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锂电池为重点的完整锂产业链,做好电池回收实现产业循环。重点在园区、公共建筑等可利用屋顶面积充裕、电网接入条件好、电力负荷大的区域,发展“自用为主、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发展单多晶电池、晶硅组件和薄膜光伏组件,积极引进光伏发电上下游企业,重点打造集上中下游于一体、契合度高的光伏产业链。

第二节 转型发展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加大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注重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培育发展,把化工产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全省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型工业区,建设成为濉溪重要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一)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依托巨成化工、华清化工等知名企业的产业优势,围绕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甲醛、聚丙烯酰胺等产品的改造提升,以涂料、橡塑助剂、粘合剂和工业催化剂为重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功能性新品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向上下游的相关领域拓展,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创丙烷→丙烯→聚丙烯酰胺产业一体化项目,将丙烯、丙烯腈、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用管道连接起来,节约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减少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聚。重点发展丙烯、丙烯腈、丙烯酰胺、聚丙烯酰、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腈、氢气等多种产品,鼓励企业向石油开采、水处理、纺织、造纸、选矿、医药、农业等专业领域拓展,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

(二)集聚发展化工新材料

重点围绕帝象新材料、宇鑫新材料等企业生产的树脂锚固剂、锚杆等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通用树脂以及工程塑料,热固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等高性能合成树脂,积极探索特种合成胶、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与制品,以及新型补强材料、新型骨架材料等高性能橡胶材料,积极推进项目引进,拓宽化工新材料应用范围,探索在机械、石油工业、电子工业的各种新型油封、密封材料、各类特种管带产品、防震减震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承接特种橡胶、聚氨酯、高性能聚烯烃、特种涂料、特种胶黏剂、特种助剂等孵化项目,力求局部领域实现突破,形成若干高水平、标志性前沿新材料企业和产品,形成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三)支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借助淮北现有金蟾药业、辉克药业等重点企业延伸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研发在淮北、生产在濉溪的产业模式。依托精细化工等化学原料上游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化学变化、生物变化将原料药加工成为用于人体疾病治疗的药品,包括片剂、胶囊、注射液、软膏剂等产品。加强抗病毒、解热镇痛、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化学药物研制,积极发展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吸入制剂等新型制剂技术和新型辅料,以“超级工厂”模式吸引产业集聚。

第三节 聚力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贯彻《中国制造2025》,推动园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化和服务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瞄准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积极打造皖北制造业标杆区。

(一)着力提升装备机械制造产业

依托淮北矿山机械、广博机电制造等企业,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重点发展矿山机械,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与一体化矿山机械,实现重大装备高端成套发展,实现矿山机械技术的突破,提高矿物利用率,改变矿物处理过程高污染高消耗的现状,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动矿山机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方案解决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延长产品产业链,拓展市场服务模式,

(二)发展壮大汽摩配产业

零配件。依托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引进铝基汽摩配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并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环境,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完善汽车、摩托车用轮毂、活塞、刹车片、减震器等生产加工产业链,建设汽摩配件产业园。积极引导金力泵业、名开机车、银丰铝业等一批重点企业突破新能源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加强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濉溪汽摩配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创造更加高端高质高效的新业态、新模式。

整车制造。提升汽摩配产业等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拉长、增强产业链条。招引一批从制作模具→铸造零件→零件加工→组装的产业群企业,充分实现价值链效用,形成相对较为健全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并向轻量化、模块化、系统化、智能化转型。积极引入各类贸易服务平台,推进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最大限度降低产品成本,建设货物仓储、物流配送、分拨中心及配套的查验中心,打造服务闭环、管理智能的汽配产业物流基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三)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大力发展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丰富新产品供给,开发和生产优质蛋白食品、膳食纤维食品、特殊膳食食品、营养配餐和新功能保健食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产业吸引力。提升发展口子酒等白酒酿造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建立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以过程检测标准为抓手的现代化白酒生产模式,完善优质白酒产能、壮大发展规模,突出濉溪特色。

专栏2  产业重点项目

✬理士新扩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新建隔板制造、工业磨具加工、电池壳制造、电池架制造、成套电池装备制造等新能源材料及配套项目;安徽理士和力普拉斯技改扩产。总投资15亿,进出口达2亿美元/年以上,1期项目总投资11.5亿,建设期3年;2期总投资3.5亿,建设期2年。

✬美信双零铝箔项目(万顺铝箔):项目总投资14.2亿元。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铝箔,新上铝箔轧机8条。项目总投资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8亿元,其中流动资金2亿元。

✬金开铝合金项目:总投资10.66亿元,项目用地约500亩,建设周期24个月。建成投产后,年产200万吨新型铝合金。

✬力幕科技项目:项目总投资7亿元。收购弘邦天力,规划总建筑面积6万㎡,其中厂房面积5.2万㎡,建成后年产10万吨铝箔及亲水箔。

✬哈东盛高端铝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项目用地200亩,建设周期36个月。

✬家园铝业二期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元。年产10万吨再生铝合金棒,5万吨工业铝合金材料及20万套铝合金产品。

沪源二期高端铝箔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产2万吨家用铝箔,软包装箔,容器箔。固定资产1.3亿元,其中土建投资不低于4000万元、设备投资不低于9000万元,流动资金7000万元,投资强度150万/亩以上,建设周期12个月。✬天诺车业年产1000万片汽车制动盘项目:项目总投资1.8亿元。年产1000万片新能源汽车制动生产线项目。

✬高罗机电装备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亩,建设周期12个月。

✬鑫海汽车散热器项目:项目总投资1.6亿元。项目位于原海珀工艺,占地69亩,项目建成后可220万套汽车散热器,新能源汽车热交换系统。

✬普瑞科机车(淮北星欣汽车)项目:项目总投资1.2亿元。由江苏普瑞科机车投资1.2亿元,建成可年产3000万套刹车片,年产值3亿,年税收500万元,可安排70人就业。

✬安徽省中瑞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农副产品9大交易区,以及配套仓储物流、加工配送、检测检疫等服务中心,开展农副产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生鲜配送等业务。

 

第四节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把发展优势明显、基础良好、前景广阔的服务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动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数字化和集聚区建设。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水平提高,打造区域标志性全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

(一)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业

推动发展工业品物流、商贸物流和物流信息服务,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完善以东风物流、中瑞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为基础的物流体系。加快中德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现有区域各类运输资源,依托濉溪公铁水多式联运势资源,形成集物流仓储、中转联运、生产加工、线上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体系完善、配套健全的现代物流集聚区。以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物流交通提供精准数据服务,及时疏导交通线路,做好应急处置,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物流园区。

(二)做强做优电子商务业

大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开展原材料、工业品网上交易、定制、销售等业务,实现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加大企业电子商务培训力度,创新企业销售模式。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升级,持续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企业,推动食品、工业制品、大宗货品等多种产品的电商贸易。完善贸易、仓储、配送、售后等综合服务体系。

(二)提质升级商贸服务业

以开发区综合配套服务和现有商贸服务优化提升为契机,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传统商贸业向体验式购物、采购型专业市场、品牌化酒店等现代商贸体系转变,建设和改造一批大众经济型饭店和特色小吃城,引进一批知名品牌餐饮连锁店,打造一批具有濉溪地方特色的品牌小吃,不断丰富产品及服务内容。加快升级零售业,推进传统百货店向购物中心转型,打造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需求的商业集聚区。发展多层次住宿体系,建立品牌高端酒店、连锁商务酒店相互支撑的住宿体系,不断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应急安全救援服务,鼓励应用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

专栏3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新型金属铝材料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包括: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铝产业研发设计中心1个、国家级铝制品检验检测中心1个、高端铝产业孵化器1个、创新成果转化中心1个、众创空间1处、加速器1个、铝产业智能交易平台1个、铝产业技术交流培训中心1处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应急安全救援服务:濉溪应急安全体验小镇,总投资约3亿元,占地约1.5平方公里,位于国槐路西,女贞路南。包括现代社区(安全示范小区),公共服务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应急场所及周转用房、应急指挥中心等)、应急主题体验区、灾害应对区等。

 

第五章 统筹推进产城融合

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坚持“产城融合、功能互补”,整合空间要素,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开发区内涵品质。

第一节 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

优化产业集聚区。结合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优化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围绕白杨西路、樱花路两侧,结合海棠路、迎春路形成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依托华中天力、理士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布局,保障重点产业发展空间,全力打造铝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等几大板块,推进相关功能板块同步发展,强化园内基础设施共享,推进园区产业互动,推进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发挥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作用,根据各园区发展态势和实际需求,围绕开发区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细化产业布局,明确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绿色产业龙头企业,以绿色产业集约优化为重点,构建开发区产业发展格局。

配套生活居住区。围绕濉永路、玉兰路两侧,形成配套居住片区。以濉永路两侧配套居住区为引领,秉承智能化、持续性优质设计理念确保居住小区规范化、高水平物业管理,增添新型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项目,打造环境优美、服务配套完善、形式多样的宜居家园。为周边临近的企业职工提供教育、居住、休闲等基本的生活配套服务。

完善综合服务区。结合产业集聚区、生活居住区,推动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商业综合体建设。结合公共交通站点,网格化打造公共休闲、运动、商业服务配套。鼓励传统商贸业向电子商务服务业升级,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推进移动网络销售、自助服务等各类新型业态应用,完善配送服务网络建设。

第二节 提升开发区承载力

健全开发区基础设施。推动开发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立足长远发展,增加基础资金投入,续建开发区刘桥110KV变电站10KV配套送出工程(刘桥变-工业园)项目、开发区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工程(新建供水管网)项目、开发区供水调峰泵站项目,全面建成园区路网、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

建设智慧园区。升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万兆进园区、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和5G覆盖。充分运用5G技术,以“信息化+自动化+大数据+标准化”,构建以“指挥中心、监管平台、融合网络、运维体系”为四核的智慧园区综合监管系统,实现开发区安全、环保、安防、能源管控、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政务管理、智慧产业运行、智慧设施管理和智慧公共服务等平台体系,打造“智慧园区”。

第三节  着力提升开发区形象品质

围绕开发区内企业,坚持精致建设,强化园区重点地段、重要节点及企业外立面的规划设计,着力提升园区建设品质。建立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拆除违章搭建,整治墙面标牌标线,增加厂区绿化面积,整体消除脏乱差现象,不断美化厂区生产环境、净化园区生活环境。深入开展以清扫户外广告、建筑立面、城市道路及城市道路出入口、灯光亮化、改造老旧小区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活动,通过“治乱”“增绿”“添彩”等措施,打造出具有开发区特点的美丽道路和街道。以玉兰社区、科创大厦等繁荣街区、标志性建筑物为重点,以白杨西路、樱花路等重要主干道为脉络,城市绿地为点翠,营造优美、舒适、安全、生态的开发区景观环境。

专栏4  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0.8亿元。开展“一中心、多平台”的智慧园区建设,构建企业智慧服务平台、区域综合管理平台、政务协同平台。

✬停车场项目:投资约1.5亿元。开发区范围内新建停车位约1.5万个,配备智能停车控制系统以及配套交通工程。

✬220千伏开发区变电站项目:投资2亿元。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满足开发区范围内新增电力负荷。

✬路网项目:投资2亿元。新建、改建道路、雨污水管、绿化、路灯、监控、交通设施等。濉溪经开区海棠北路(玉兰路-沱河西路)、玉兰西路(育才路-利民沟)、紫薇北路、刘桥路(仲大庄闸-利民沟)、国槐北路、女贞路东延项目。

✬新建濉溪经开区龙记檀府人防工程项目:续建濉溪经开区溪河一期棚改安置房、杨楼棚改安置房项目地下人防工程项目。

 

第四节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设开发区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全面落实财税、金融、产业等促进就业、扶持创业政策,加大青年创业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民营资本参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广优化线上公共就业服务,用好“中国职业培训在线”、企业自有资源或其他优质平台,推出“濉溪就业”小程序,开展精准技能培训,创新使用线上培训。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园区,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时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各类社会保险政策,依法保障参保人权益。支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重点做好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养老保障工作,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参保工作。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新模式,建设医养结合养老中心。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推进老年人社区助餐服务。完善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参保,实现区内公办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全覆盖。

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坚持“内部提升、外部引优”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均衡化、全民化、优质化和信息化,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等高对接,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幼儿园布点规划,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加快形成公办民办并举、共同普惠发展的办园格局。进一步优化中小学规划布局,新建开发区实验学校、扩建开发区中心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高中普及教育。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加强新优质学校和特色素质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教育人才,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专栏5 公共服务供给重点项目

✬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医疗健康产业园):投资7亿元。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标准厂房、特殊厂房、仓储、服务管理用房(办公、研发、公寓、食堂等)、配套用房。

✬新建开发区实验学校(白杨路伊亚格地块):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及附属设施;

✬扩建开发区中心学校:开设24个初中班,新建校舍1.2 万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扩建开发区中心小学教学楼5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

 

第六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与废物处理资源化,构建循环型绿色产业体系,稳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第一节 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服务业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引领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化工程。完善支撑绿色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广“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新模式。发展绿色金融,信贷管理推行“绿色优先,一票否决”。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聚焦铝基节能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依托高端铝箔产业园、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再生铝循环经济园,积极谋划一批有利于绿色产业链“补链接环”、强化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的项目,构建产业共生体系,实现循环链化发展。通过区域内实现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铝加工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重推进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强与湖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等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构建绿色科创体系。

打造高水平循环经济园区。加大热铝直供、废铝回收、副产品再生资源化与再商品化,培育和发展相关资源回收利用和产品制造企业,提高园区内再生资源、工业固废、余热余能利用能力和效益。打造有色金属创新研发中心、中试基地、智能物流平台、产品展示中心、国家级铝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园区内主要企业构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构建融合产品检测、环境监测、资源交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安全高效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园区环保监测和预警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园区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绿色产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准入政策、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绿色产业发展配套制度和政策供给,力争打造高水平循环产业园区。

第二节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促进节能节水。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持续提高接受清洁生产企业数量和比例。重点抓好企业内部节能、能源梯级利用、余热回收利用、建筑节能,建立节能责任评价、考核机制和新上项目能评机制,组织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推进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以节水促减排,提高工业、居民生活用水效率,大力推进节水型社区、企业(单位)、机关等建设,加快构建节水型园区。

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产业用地与区域产业定位间的空间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强化园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区域土地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园区内企业土地综合利用,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复合利用,鼓励企业依托技术改造、“二次招商”、落后产能淘汰等方式盘活土地存量。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监督考评,探索建立以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污染排放、能源消耗、就业机会等为评价要素的土地综合性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推动再生资源利用。健全园区内铝基新材料企业间物质、能量循环利用体系闭环,促进余热余能、冶金渣和再生资源等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规范园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和引进回收利用重点龙头企业。健全园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专业性集散配置中心、再生资源综合性交易市场和回收信息交换中心等平台,完善收购、储存、整理、销售体系,为再生资源利用提供便捷外部条件。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光盘行动”和粮食节约行动,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适度消费、避免浪费,倡导清洁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再制造产品、节能节水低碳认证产品和环境标识产品。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推动卫生用餐。鼓励餐饮外卖对配送食品进行封签,使用环保可降解的容器包装。提倡公交、非机动车与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学校、机关、社区为试点,创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打造低碳社区。强化低碳环保宣传,开展家庭环保活动,创建生态文明家庭。

专栏6  资源重点项目

✬绿阳资源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固废资源智能化回收基地,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上缴税收不少于3000万元。

✬20万吨/年废旧锂电池清洁回收及再生铅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占地约400亩,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

✬双赢再生资源项目:投资1亿元。建设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加工处置中心。

 

第三节 加强开发区污染防治力度

深化工业减排。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探索制定开发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细化低碳发展分类指导路线图和深度减排动态优化方案。科学评估区域环境承载力,加快制定产业发展引导目录,严格坚守环境准入条件,优先引进生态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集中供热改造扩产,扩大覆盖面,提高普及率。强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推动重点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实施清洁生产,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无毒、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鼓励企业围绕清洁生产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强化工业污染源全过程防控。鼓励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推广绿色交通,加快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持续实施污染防治行动。稳步推进王引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居住小区雨污分流等工作,提高园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倡中水回用,提高废水回收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率,推行循环工艺。加强工业废气无组织排放管理,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全流程,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提高废气收集率。规范固体废弃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利用各环节的管理,探索建立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机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对服役期满工业用地、污染搬迁企业旧址等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调查评估与修复,确保土地转换用途后的安全利用。加大扬尘防治力度,对各类施工现场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积极开展“绿色工地”创建。

严格实施区域环境监测。加强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体系及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实现开发区工业废水排放口监测站(点)全覆盖,落实重点排污企业的在线监测工作,完善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动态监测网络。对入河排污口排查建档,取缔、清理、规范不合理排污口,规范排污口设置和管理。定期开展园区及周边河道环境现状普查,建设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水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专栏7  污染防治重点项目

✬王引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新建顶管施工污水管网14公里,提升泵站4座,引王引河水进中心沟,中水回用管网10公里。

✬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污水提标改造6万t/d,在现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提标改造,出水达到中水回用水站进水标准,新建3万t/d中水回用水站,设置多介质过滤器及软化去硬度预处理设施,选用Uf+Ro脱盐工艺,确保出水达标,设置配套设施回用水管网确保回用水回用于企业。

 

 

第七章 加快对外开放合作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坚持高水平开放发展,提升全面开放能级,建设全省一流的园区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推动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推动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平台载体共建共享,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双向开放水平,合力构建区域大市场,推动理士电源保税仓库项目、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外贸平台建设。强化跨地区通关协作,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内陆等区域一体化通关管理,深入对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开发区出口汽摩配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建设,形成新的出口产业基地和集群。

开展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合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充分利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政策、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加大对汽车摩配、铝基新材料、机电生产等出口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外贸骨干企业。围绕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汽车摩配、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重点产业,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开展精准招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著名研究机构合作,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开发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体系,主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做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海进口博览会、广交会等重要展会组展工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外重要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节 全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全面落实国家、省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用足用好能耗保障、用地供给、人才培育引进、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等重大政策。抓住高铁淮北西站建设机遇,对标对表、紧跟紧随,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打通全产业链,全面提高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提升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质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对同类型项目、企业进行集中布局,加快建设高端铝箔产业园、铝基特种材料产业园、天澈碳基新材料产业园、高端医疗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夯实产业承接平台基础,高标准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打造沪苏浙产业转移首选地。

专栏8  集聚区建设重点项目

✬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基础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生活服务配套、标准化厂房、办公楼及科研中心、智慧物流产业园等。

✬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承接长三角等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五个功能板块,分别为产业园综合管理板块、孵化器板块、原料药和制剂板块、健康医疗板块、园区配套服务设施板块。

 

第三节 高水平建设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抢抓皖北“6+2+N”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机遇,加快推动创新濉溪(上海)、濉溪(南通)、濉溪(海门)等合作共建园区运行机制,探索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园中园新模式,探索建立税收利益分享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强化产业融合,积极吸收、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溢出部分,加快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及产业上下游联动的有效机制。大力推动基础设施联通、科技创新联手、产业发展联动、生态环境联治、区域市场联建、公共服务联网等。扩大要素互通,深化科创平台合作,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孵化、转化的交流对接,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建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互派交流,促进人口、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高水平建设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第四节 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谋划招商项目。借助高铁开通和融入长三角的新机遇,加大对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招商力度,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瞄准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项目开展精准招商,从铝板带箔等原材料加工向中高端产品加工方向延链,招大引强;围绕汽摩配产业、矿山机械等装备制造进行招商引资。积极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百强、央企、上市公司、知名民企开展合作,根据供需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有针对性地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招商。积极选派干部赴沪苏浙学习锻炼,加强招商队伍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产业招商专业团队作用,全面摸排项目信息,突出招商重点,集中精力洽谈、攻坚,招大引强,努力形成各类重点产业集聚发展。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招商引资工作,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云”招商,持续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动政府招商为主向市场化招商为主转变,探索实施委托招商、基金招商、园区合作共建、联合资本招商等新模式。加强与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建立联系,建立健全园区人才交流机制,与园区开发管理机构、产业投资基金、龙头地产开发商等主体开展深入合作,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共同参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探索组建园区招商联合体,推动招商引资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加速项目落地及后续服务。持续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认真贯彻落实招商承诺,保障招商政策稳定,确保前后政策有效衔接。建立招商项目全流程管控体系,进一步加快招商项目落地速度,推进招商项目快识别、快考察、快洽谈、快设计等工作机制,完善项目信息联络报告制度、项目全程跟踪制度、项目协商评审制度、项目定期研析制度。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制,以投资合同约定的建设工期为节点,加强项目跟踪帮办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优化项目落地后续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强化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增强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力度,及时协助企业解决遭遇的问题,及时推送各项政府发布的优惠政策,及时协助企业申报各类评奖评优等。

第八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在“先行先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开发区管理体制、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发迈步发展的内生动力,营造开发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创新开发区管理与运营模式

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探索“管委会+公司”新型管理体制,探索推广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开发模式,推行把建设、招商运营、管理和园区服务委托给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开发区干部队伍建设,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实施KPI考核,推动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加快由园区管理经营主体向专业化和产业服务者转变。抢抓长三角产业加快向外布局和抱团转移的机遇,积极与长三角先发地区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在合作模式、利益机制上创新探索,推进“飞地经济”“园中园”等产业合作平台共建共享。强化开发区投融资平台管理,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鼓励采取PPP等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投融资公司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协助企业完成改扩建、扩大生产等开发建设融资服务。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作为开发区的专业“智囊团”机构,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

第二节 完善开发区薪酬激励制度

建立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探索创新园区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和末位淘汰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对特聘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多种分配形式,实行“特岗特薪”。探索建立与长三角区域先进开发区等开发区的人才交流机制,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前往上海、镇江、江阴、昆山学习发达地区先进发展理念和工作经验,拓宽干部交流培养渠道,培育优秀园区管理人才。

完善绩效薪酬与考核评级制度。对产业规划、金融服务、招商引资等特殊紧缺型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灵活实行特岗特聘、年薪制等。突出“项目论英雄、发展排名次、成效定奖惩”导向,合理设定绩效目标,突出与园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核心职能考核,聚焦投入、产出和贡献等核心指标,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目标绩效考核指标,强化“亩均税收”评价,将“规上工业产值”“制造业产值”等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尝试推进全员绩效考核等指标牵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园区广大干部在法治框架内敢闯敢试、善作善成。

第三节 更深层次优化营商环境

树立“店小二”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企业服务专员制”,落实服务窗口和企业帮扶人员全程代办、特事特办制度,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创新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配套服务体制机制,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资金、技术、用工、水电、税费等要素问题,为企业发展减负、提速、增效。建立内部权责清单和服务清单,在国土、规划、建设审批方面最大限度实现闭环服务,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效率。突出亩产论英雄,建立每平方税收和亩均收益相结合的项目评价机制,制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借助智慧园区信息化平台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及时开展政策发布宣贯兑现、绩效综合评价、闲置厂房推介、企业直通车服务等服务,形成上下畅通、纵横成网、全面覆盖的企业服务网络。

 

 

第九章  统筹发展与安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方位筑牢开发区安全屏障,切实做到安全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筑牢企业安全生产防线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推动部门协调联动、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理顺生产经营单位、综合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明确履行安全职责的范围、内容及要求,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工作格局。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整顿安全生产秩序,实现排查治理工作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突出抓好隐患排查和治理,改善职业健康作业环境,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职业危害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园区安全文化建设。购买环保管家、安全管家等第三方服务,最大限度提升园区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节 健全开发区应急管理体系

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全面完善开发区整体应急管理体系,强化辖区内应急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工作,分类梳理辖区内企业应急相关信息,建立以开发区为核心,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及时完善开发区整体应急预案,与安全信息化平台、整体安全评价深度融合,统筹聚合和调动辖区内应急救援力量,形成系统、全面、实用、高效的安全应急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区内应急备用水源、电利工程,加强开发区与城区饮水安全、用电保障连通工程。完善应急投入长效机制,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应急宣传教育体系。与周边重点应急救援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力争做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响应迅速、安全高效,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第三节 全面提高园区治理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民主法治”“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坚持以人民的诉求为中心和出发点,着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智能化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机制,发挥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重点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群团助推、社会运营、专业发展、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同心圆。加强社会组织孵化,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网格服务圈”,形成“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让志愿者干自愿事、让老百姓干百姓事”的良好氛围。利用科技手段服务社会治理,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靶向性,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党的领导

强化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园区党工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扎实推进学习型党机关建设,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谋划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依法办事、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考核评价奖惩体系,形成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以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为抓手,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开放合作、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管长远、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认真把握国家、省产业政策导向,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大、新、专”项目库和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围绕新建、续建、竣工、储备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四督四保”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有效提高项目建设协调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企业用工和人才保障。推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编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目录,深入实施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组织开展高端人才供需见面会等对接活动,对接科研院校或知名企业,实现人才交流互动。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创业发展吸引人才,实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强化资金保障。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银政企对接活动,鼓励银行业及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铝基新材料领域等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对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支持力度,用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重大项目等“三重一创”财政扶持资金;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助力园区产业发展。成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帮助中小型企业到主板和三板市场直接融资。密切关注证券监管部门的政策动向,加强与上市保荐人的联系,为园区内企业上市做好准备。

强化土地保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标准地”制度,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再开发,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和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等系列优惠政策,合理安排项目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助做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工作、地块征收协调和土地组卷报批工作,保障项目用地。持续推进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区域评价和“标准地”改革,提前谋划做好(多层)标准化厂房储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做好本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时序安排和空间配置协调有序,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分析、预警、协调,特别要加强对重要目标任务的跟踪监测。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将约束性指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完善“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检查落实情况,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宣传和展示,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营造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增进市场主体、民众、社会组织对规划方针政策的认知,特别是要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