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桥镇塌陷搬迁安置基本情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是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镇,辖17个行政村,镇域人口6.6万人,其中涉及塌陷搬迁的有13个村,近期需搬迁5个村22个自然庄,人口19722人。如按传统搬迁模式,农民分散建房,搬迁迟缓,既浪费了大量土地,又给搬迁群众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刘桥镇紧密结合该镇实际,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搬迁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节约了大量土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改善了居住环境,缩短了建设周期,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变“自建”为“统建”,节约了土地资源。按传统搬迁一户一院自建模式计算,建设搬迁安置新村人均需占用土地0.198亩,完成19722人的搬迁安置任务约需用地3900亩。刘桥镇充分发挥创先争优精神,面对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积极攻坚克难,在统筹考量全镇搬迁现状及要求、多次赴外地学习先进经验、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倾听百姓呼声、充分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的基础上,经多方协调及反复酝酿论证,决定创新搬迁模式,统一建设5层楼房。采用新模式仅需土地800亩,人均占地只有0.04亩,累计可节省土地约3100亩。
变“自筹”为“统分”,减轻了农民负担。现行的村庄搬迁费补偿标准为人均1.5万元,根据当前物价水平,即使建设低层住宅也只能建设20平方米,为满足基本住宅需要,群众的自筹建设资金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而新型搬迁安置模式不再需要群众个人筹资,每人便可统一无偿分配30平方米的住房,按照1200元/平方米的实际建设成本(含配套设施)测算,30平方米的住房成本造价应为3.6万元,搬迁群众人均受益2.1万元。
变“基本”为“标准”,改善了人居环境。按原有搬迁模式建设,安置区只能提供基本农村设施的“三通一平”,而新建搬迁安置区选址均位于镇规划区,按照城市商品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并充分考虑农民需求,配建地下储藏室,便于农机具存放。安置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燃气、公厕、垃圾收集站等各类市政公用设施一应俱全,社区服务站、车库、景观绿化、健身活动广场、配套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入住愿望。
变“临时”为“常设”,缩短了建设周期。按传统模式搬迁,主要以镇征迁办为主,成立临时工作小组负责搬迁安置工作。2011年党委换届后,镇委镇政府不断强化领导,成立以镇长为主要负责人的新区建设委员会,负责领导、指导全镇搬迁工作。同时成立规划设计、招投标、现场监督等9个工作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经常深入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和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发现、工作在一线落实。新建搬迁安置区分四期进行,每期工程又分标段招标施工,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不久的将来,搬迁安置人口即可全部入住新房。
变“区外”为“区内”,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以前煤矿塌陷村庄多数搬迁到就近的地方进行统一安置,这样不仅造成大量土地浪费,而且增加建设成本。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城镇规划建设,把城镇划分为政务区、商贸区、居民区等板块,所有搬迁村庄全部统一安置在规划内的居民区。该镇塌陷搬迁安置区项目总投资6.75亿元,全部建成后,城镇建成区面积可增加1平方公里以上,镇域城镇化水平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新区建设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新区周边商贸、餐饮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既扩大了内需,又拉动了消费;既奠定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坚实基础,又开拓了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新空间。
濉溪县刘桥镇境内坐落着刘一、恒源两大国有煤矿和新源热电公司,由于近年来采煤速度过快,造成一些村庄未搬先塌。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镇采取统建搬迁安置区的方式,搬迁群众不拿一分钱,便可分到人均30㎡的住房。安置工程分四期进行,一期工程占地81.5亩,规划居住480户,人口约1500人。二期工程占地约72亩,规划居住660户,人口约2112人。三期、四期工程占地面积270亩,规划居住约1400户,人口约5500人。五工程占地380亩,规划居住约2300户,人口约7200人。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中,20多栋楼房已完工封顶。
塌陷搬迁安置区的楼房采用五层加阁楼和地下室建设模式,同时配套建有商业区、仓库、公厕、休闲健身广场等公益设施。照顾到农民储藏农机器具、粮食等多方面需要,方便日常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