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百善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古运河畔,生机百善”,百善镇秉承中国古训“百善孝为先”之韵意而得名,过去的历史文化古镇如今已华丽蜕变成的省重点中心建制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扩权强镇试点镇、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百善镇历史悠久,交通便捷,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省道泗永路、萧淮路、淮六路交汇于镇中心,沟通津沪、陇海、京九三条交通大动脉。镇域面积260平方公里,耕地20万亩,现有人口12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2015年工农业总产值80亿元,财政税收1.6亿元。201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镇。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1400多年前,运河开通并逐步繁荣,曾一度成为淮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境内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于1999年被发现,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出土的石筑码头、唐代沉船、窑口陶瓷被誉为“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2001年,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单,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底蕴深厚,魅力新城百善。几代百善人奋发图强、勇于创新、力求突破,先后荣获市农业农村经济“五个一”工程建设一等奖、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3个,随着中国大运河柳孜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镇呈现出快速发展、人居和谐、风清气正的社会新常态。
现将我镇城镇建设举措做法及成果介绍如下:
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园区投入逐年加大,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镇食品工业园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配套路网、电网、绿化、亮化、供排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招商引资标杆提升,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引进食品物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目前已有神华、昊晨、翔宇等规模大、收益稳定的项目67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17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实际到位招商资金55亿。狠抓骨干企业培育,雨润、皖雪等8家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带动全镇新增个体工商户380多家,皖雪食品“孙侯”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产比重逐年增加,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产结构逐年优化为21:60:19,依托美好乡村、运河遗址、沿泗永路滨水带,引进巾帼生态农业等3家集果蔬采摘、垂钓等配套农家乐项目,在S303百善至柳孜段,打造沿隋堤沟农业观光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线,薰衣草庄园即将开园,遗址公园、博物馆正在建设中,湖商银行、快捷宾馆、连锁超市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氛围浓厚,“小老板”队伍逐渐扩大。小老板培育工程市场氛围和服务环境全面优化,政府、社会、金融各项示范、帮扶、带动措施落实到位,近五年,全镇共组织小老板培训23期1790人,创业意识培训2500人,新增小老板2756户,带动就业8000多人,实现增加值1.4亿元,为2268名创业小老板办理贴息贷款1.2亿元,成功推荐项目316个。
二、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模式不断集聚。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累计投入现代农业设施建设资金2.8亿元,修建水泥道路148公里,新建维修涵桥169座,新打清洗机井552眼,疏浚各类沟渠62条,完成土方36万方,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路、林、沟、井、桥等配套网络。全面完成森林增长工程任务17500亩,建设绿色长廊25公里,依托农业开发项目新增和改善灌排面积4万亩。重视团队品牌建设,种植养殖业迅速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日渐成熟,各类专业合作社迅速成长、土地流转经营如火如荼,全镇共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17个、养殖场124家,家庭农场11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家,基本形成了“百善良种”、“百善粮食”两大粮食品牌。流转土地32000亩,总数达5.2万亩,年出栏禽类1000万只、生猪30万头,肉鸽、牛、羊等出栏量年增长10%以上。示范区管理科学规范,服务示范作用彰显。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管委会先后注册成立濉溪县大运河农业开发公司和濉溪县柳孜大运河文化旅游公司,用活用好上级政策,累计开展联机收割、统一耕种6万余亩,节省群众生产成本约30万元。
三、城乡建设协调发展,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规模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四个一”工程,新修、升级镇区道路,扎实推进镇区南扩增容,2012年起相继启动民生路、殡仪馆搬迁选址、卫生院搬迁及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提升镇区承载力,开发商住小区4个32万㎡,恒鑫城、东方家园、盛和家园、玫瑰园等一批由单一商住楼到集餐饮、娱乐、商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区,全面加强镇区管理,陆续投入资金600万元,成功引入有资质的保洁公司对镇区环境卫生、市容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管理,打造整洁百善。美好乡村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日新月异。打造黄新庄、道口、丁楼等省级美好乡村试点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黄新庄获得全省表彰,道口获得规划设计优秀奖,柳孜、张庄省级示范村已基本建成,百善、茶安、马乡正在建设。把城乡同治、“三线四边”整治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实现村级卫生保洁、垃圾清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转机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社会民生持续加强,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以关注民生为本,以改善民生为先。新建并投入使用柳孜敬老院、百善综合文化站、镇计生综合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等基本做到应发尽发。调动各方力量,促进文教事业发展。百善镇硬面大卷、淮北琴书、泗州戏荣登淮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孜运河遗址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所学校附近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百善中心校、徐楼中心校获家教名校等省级荣誉称号3个,改扩建村级卫生室13个,医疗卫生服务站4个,计生工作连续四年名列全县三甲,连续三年在省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群众文体活动异彩纷呈,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篮球邀请赛、“全民健身日”、广场舞、腰鼓舞等健身活动日常化,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六届美好乡村农民篮球赛一等奖、淮北市首届中老年腰鼓比赛优秀奖等奖项;群团组织围绕镇中心工作,突出特色、活化形式,开展了武装应急队伍建设、职工互助保障、金秋助学、志愿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百善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前进的步伐越快,发展的期望越大,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就会越大越多,尤其是在全国煤炭行业下行的大环境下,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江淮地区整体经济形势更是举步维艰,尽管淮北市近几年高度重视“调转促”,努力加大转型力度和手段,但经济回暖仍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期、难熬期。
纵观全镇发展大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业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层次偏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园区相比,我镇工业园区的现有企业存在“只有群山,没有高峰”的状况,电子产品加工类、高端电商品牌类、食品深加工类、日化加工制造类等高税企业类型空缺,运营较好的面粉、肉制品等知名企业基本靠单打独斗,产业集聚、产业示范带效应凸显尚不明显,品牌竞争力、社会信誉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乡镇消费环境不优。农村劳动力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外出打工就业,一部分从事农业劳动,且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乡镇商品供应档次较低,基于农村居民传统的就业、消费观念,产生的居民人均收入可能大部分不会被消费在乡镇,服务业、零售业等第三产业始终缺乏带动力,导致乡镇消费不优。
三是财政增长压力较大,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宜居宜业宜游是衡量城镇化建设生态良好的关键性要求,为净化居住环境、美化乡村风景,我镇逐年对镇域内高污企业、村街道小规模企业进行了整顿、查封、关停,受经济环境影响,煤矿、铁矿等纳税大户处于停产、待产状态,以上两个原因直接导致我镇财政税收大幅下滑,又因为城镇化建设开支巨大,所以收支矛盾异常突出。
四是企业要扩大发展,用地指标申请难。土地是农村的宝贵资源,用地必须有审批有许可,为保证全国耕地红线,安排可供给乡镇使用的土地指标是有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必将面临土地指标的使用报批问题,“给用地”和“要用地”的矛盾不言而喻。
以镇政府为基点,对以上问题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引进企业档次,合理改善税收结构。镇主要领导牵头,拜访国家级、科研级、前沿级的大型企业,积极筹备、参加各类展览会、博览会、招商会,争取自我展示、全面宣传的机会和平台,招商引资政策细化、服务化,对比落地企业优势,展示园区企业发展情况,给招商设门槛、给项目抬档次,人为过滤项目资源,逐步打响高新产业集聚地品牌,进而实现税收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二是拓宽服务业供应渠道,优化乡镇消费环境。净化服务业、小商品零售业供应环境,执行市场审核准入制度,不因被动需求接纳杂牌、低档、无牌无证的商品、服务,主动接触商品物美价廉、市场口碑好、连锁范围大、运营规范的大型企业,尽量保证为村民提供与城市同等的供货水平,积极引导村民回乡消费。
三是协调土地使用指标,尽力保证企业扩展需求。对有土地需求的企业,视情况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报备项目用地土地指标时,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可能性需求,做好预留量。
今后五年内百善镇的奋斗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15%以上,到2020年突破百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达到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达到70亿元;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达到1.8万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成效显著,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21:60:19调整为16:62:22,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镇区南扩增容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3万人、年均建设商品房8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中心村全部建成,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旅游业蓬勃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的柳孜码头至百善老街景观带,柳孜遗址公园、博物馆、沿隋堤沟农业观光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线成为百善新标杆。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工作,关注弱势群体,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