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5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濉溪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濉溪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发布时间:2024-12-31 15:10文字大小:[    ]背景色:       

尊敬的张夹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濉溪县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建设,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队伍培育,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县11 个镇综合文化站,239个村(社区)级综合服务中心,各配备文化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统筹做好本镇本村公共文化领域相关工作。全县11个乡镇设立了图书、文化分馆,配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组织能力强的人员负责分馆业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每个镇有至少一支群众文化团体队伍。

一是发挥岗位优势,加强宣传教育。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开展淮海战役历史图片临展、专题讲座等进校园活动,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培训工程,增强乡村文化队伍发展力量,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213场次。举办春季公益培训班,开设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21个,招收学员750余人次。开设古琴师资班2个,培训学员560余人次。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推进队伍建设。濉溪县推进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项目,从2023年9月开始,实施为期一年的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专项工作,两名文艺专家协助双堆集镇、五沟镇综合文化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养乡村文艺骨干,提高乡村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质量。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推荐濉溪县刘桥留古家庭农场负责人王震参加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评选。

三是加强人才挖掘,推动非遗传承。建立非遗人才数据库,开展了第二批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最终确定吴伶俐等158人。做好传统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在淮北古城路小学、县实验小校等4所学校开展非遗教学活动。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壮大青年传承人队伍,逐步引导非遗人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通过组建淮北大鼓演唱团,召开创作研讨会,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拜师学艺等,不断创新保护和传承形式。

四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发展。县文化馆公益培训班举办10年来,已开办960班次,培训学员16万余人,通过舞蹈、音乐、戏曲曲艺、非遗展演、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推选淮北大鼓《田中甜》入选第四届安徽省群星奖曲艺类决赛。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届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安徽省首届“民间吹打乐”集中交流展演中,我县选送的省级非遗项目临涣唢呐精彩亮相,受到好评。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不断加大基层文化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文化经营人才、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力求将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干部放在工作的第一线。加强构筑新世纪文化人才高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培育在国家、省、市有影响的高素质创作、表演人才,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文化工作。

二是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艺人才,积极鼓励民间社会文化团队,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注重发挥民间文艺团队、民间艺人、民间文艺创作人员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辅导和组织镇村社区居民开展活动。在继续巩固提高乡镇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这一主阵地的同时,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主,重点抓住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引导农村成立诗书画社、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演出团体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各类秧歌队、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曲艺队等业余文化队伍。扶持有条件的各类走村串乡的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与城市文化下乡形成“两轮驱动”,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再次感谢您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