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来源: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发布时间:2024-01-03 16:44文字大小:[    ]背景色:       

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做好我校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切实把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落到实处,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秩序,特制定教学常规管理规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实现学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益;突出机制建设,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强化教学监测、评价、指导手段,通过督查、测评全面掌握教师教学工作情况,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为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造优良的外部制约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主体发展,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导向、激励、促进的功能作用,使教师能够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教师队伍稳定和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三、内容要求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好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学生活动总量,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工作目标、具体工作措施、主要活动安排。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每学期制订一次,开学时由行政会或教师大会讨论通过,期中期末检查执行情况。

3.各教研组应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出本组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一般包括教研组工作目标、相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进度安排、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以及教研活动安排。每期制订一次,开学一周由教研组长制订,本组教师讨论通过并予以实施。

4.教师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前,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通览全册教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本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5.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教学进度表、重要的教学活动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等。

6.学校要对教师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审阅。每一年级每一学科都要有教学计划,对于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安排,确定详写和简写。

(二)备课

1.备课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2.备课必须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个人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由教研组或年级组组长,每周召集同年级同科教师集体备课一次;集体备课时,主要是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疑点,探讨教法,研究学法,统一教学进度和目标,同时检查上周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备课的教案。

3.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制定应对措施,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

5)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教研组要统一模板。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等。教案应超前一周或一课按课时编写,按学科教学进度写足课时

4.学校应对教师的教案每检查次,检查人要提出检查意见,检查后要注明检查人姓名和日期,并加盖学校公章。

(三)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体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2.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师不得挪用其他学科课时,不得擅自缺课,不得擅自调课。课程表调度权属于教务处。

3.学校实行候课制,教师要提前2分钟到教室,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同时督促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

4.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规范。要站立讲课,做到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不在上课中随便出入教室、会客、与室外人交谈;严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不拖堂,不早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挖苦讽刺学生。

5.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准确、简练;板书规范、条理清晰;正确熟练地使用教学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6.课堂教学要努力处理好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案。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与学生彼此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改革教学方式,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自主评价提供空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关注个别差异,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8.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学科课程与信息化的融合,努力实现信息化辅助教学;有实验要求的课程要创造条件按教材规定要求开出实验,演示实验要达到100%,学生实验要尽量提高开出率。

(四)听课评课

1.校长、副校长、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2.校领导要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全面听课,力求每学年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都有所掌握,尤其要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偏弱教师进行重点听课、跟踪听课,体现一定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3.认真做好听课记录,项目填写齐全。记录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简记主要教学环节,重点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对所发现的闪光之处或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

4.课后务必要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充分发挥听课对改进教学、指导培养教师的作用。

(五)教学研究

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要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要真正确立教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整合学校教处、教科室、年级组、教研组等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要形成对话机制,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提高自我提供平台。

1.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教育法规政策;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开发当地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教研组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精心制定本组教研活动计划。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可以是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研讨交流、技能竞赛等等。让每位教师真正参与活动全过程,成为活动的主体,使教研组活动更具活力与吸引力,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研活动依据年级或学科的师情、学情、教情,针对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若干研究重点,并围绕研究重点确定活动内容,组织相关活动。

教研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坚持统一管理。教研组活动应每周1次,每次活动时间根据活动内容可长、可短,具体要求由学校统一安排。

4.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学校成立集体备课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分学科成立集体备课活动小组,构建 “集体备课网络”。同时制订科学、高效、具体的集体备课方案,明确备课组长的责任,设置活动安排表,将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中心发言人、活动专题等细化,责任到人,确保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5.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开题、过程管理和结题工作。研究人员要注重实验过程,做好材料、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及时做好总结,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6.做好活动记录。活动记录要规范,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内容、与会对象、主持人等。要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每个发言人发言的具体内容,活动后达成的共识或得出的结论,取得的效果等。

7.及时总结、交流。每学期各教研组要对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工作重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总结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组织开展一次总结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的原则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作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要重视布置课外阅读、调查、实验等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作业布置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体现开放性和选择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业数量和难度要适度,有弹性,可分必做题与选做题,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要切实保证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学校要对各科作业的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2.作业的基本要求:

课外作业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因人而异,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仅布置读、写、算的作业,还可布置画、唱、操作、实验、实践、调查、考察、观察等方面的作业。坚决杜绝惩罚性作业、随意性作业、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

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初中生课外作业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 

小学生课外作业量:三至六年级每天不超过1小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作业要全批全改,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作业批阅要及时、认真,尽可能让学生及时获得作业的反馈信息,要重视作业批改后的评语,发挥作业批阅的激励功能。提倡学生自养成检查修改作业的良好习惯,培养自我检查、自我修正的能力。

对非书面作业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检查评判,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

各学科教师都要重视学生作业的书写,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作业习惯,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要有规范化的要求。 

(七)学业考核与评价

  1.加强评估管理。教按上级要求组织统一学情评估

2.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补偿教学后,要给予再次测评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登记成绩。要让学生看到进一步努力学习的价值,鼓起继续学习的勇气。

  3.学期期末成绩的评定,不能只注重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含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也应成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公布。

  4.教学质量分析是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试题分析:包括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学校教处应对各学科命题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及时反馈。

(八)学习辅导

  1.辅导学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课内辅导,又要课外辅导,既要集体辅导,又要个别辅导。

  2.集体辅导有计划。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研究,统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总体认识和具体辅导办法,制订辅导计划。

  3.辅导对象要有所侧重,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适当布置提高性作业,向其推介课外补充读物,让其参加兴趣小组等办法,激发兴趣,发扬特长;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以及因请假、旷课而影响了学业的学生,可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的方式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

4.辅导要讲究效益,要做到热心、耐心并且有信心,避免疲劳战。放学后不能私自留学生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时间不宜过长。

(九)课外活动

1.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学校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假期生活,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2.通过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充分发展个性,体验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3.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既要及时弥补其知识缺陷,又要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4.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办组织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举办体育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等。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四、组织领导

1.教学会议

1)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工作,表彰先进,进行经验交流活动。

2)每学年初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总结布置工作,进行教研专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2.专题讲座

1)校长:要从宏观上结合当前教改的大背景和本校教学现状,每学期亲自为教师做教学形势报告,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指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明教改方向。此外,要参与主管业务副校长的专题讲座,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

2)主管业务副校长或教务处: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本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从成绩、问题、下一阶段主要目标任务及改进措施等几方面进行专题讲座。

五、督查考评

1.次数要求

学校领导要切实加强各学科的教学管理与指导,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每学期要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辅导、考试评价改革等情况进行检查;学年终,要组织教师全面总结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对备课、说课、听评课、上公开课、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撰写教学后记和论文总结等业务质量开展自评、互评,进行表彰奖励。每学期至少要对全校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分析研讨,研究、制定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2.职责要求

主管业务副校长要全过程参与检查,切实掌握教学工作的全面情况;校长要做好抽查工作,并听取主管业务副校长每次检查后的汇报,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情况。

3.过程要求

1)有记录:重点记录优缺点,要有具体的典型例证。

2)有评价:每次检查都要有等级评定,作为教师、学校工作质量形成性评价素材。期末对学校、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学年末进行终结性评价。

3)有总结:每次检查结束或组织活动后,要进行整体情况总结分析,形成书面材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