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濉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17-03-05 00:00文字大小:[    ]背景色: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奋发有为谋创新,以“一创双加”行动为指引,围绕“投资拉动、金融助力”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落实推进举措,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保持稳定较快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11.9%、三产增长9.3%。预计完成财政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6%。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同比增长15%。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亿元,同比增长11.5%。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7.4:49:33.6,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一)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多元增长动能

紧抓“工业强县”战略不放松,围绕“去降补”,推动“调转促”,进一步改旧培新,推动增长动能多元化。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传统工业项目实施技改升级,加大新兴企业培育,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69亿元。预计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4家,总数达到288家。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小麦单产达到523公斤,连续四年亩产超千斤。商贸物流有序推进,濉溪大市场已于10月1日正式营业;子扬、超快物流等加快建设进度,卓泓健康物流已投入运营。今年以来培育限额以上企业31家、规上企业6家。加快新兴动能培育。推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全年预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7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预计完成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县规模工业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集聚基地顺利获批全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争取省级资金9000万元。涉铝产业全年实现产值超百亿元。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增皖雪食品、高罗输送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企业数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比重达到8.5%。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全年新增家庭农场360家,新增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3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99.2亿元。加快电商产业发展,新增电商企业37家,总数达52家;建成特色馆、农牧商城等各类电商平台20家,预计全年网上交易额达5.2亿元,其中销售本地特色产品1亿元以上。建成77个村淘站,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获批资金2000万元。

(二)推进一创双加,提升项目建设实效

紧紧抓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牛鼻子,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创优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等招商引资政策性文件,实现经济增长后续有力。有的放矢抓招商。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平台,规范招商平台管理流程,实行招商引资“六项清单”制度,推动有的放矢抓招商。2016年以来,县四大家领导带头招商,围绕铝基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于5月中旬举行铝产业招商暨发展论坛,于7月下旬和10月中旬分别在上海、温州召开了经济交流恳谈会,取得明显成效。全县预计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91.5亿元。新引进规模5亿元以上项目5个。务求实效推项目。健全项目推动“四督四保”制度,完善项目分级分层调度制度,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全年18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0.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1.7%。其中省“861”项目、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88.2亿元、91.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22%和128%。已有85个项目试产或即将竣工运营。以铝基提升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为抓手,推动项目谋划、建设质量再提升,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全年“十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65.6亿元,其中铝基产业提升工程完成投资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做好“十三五”重大项目的年度分解和项目库录入工作,全县共梳理纳入省重大项目库项目323个,总投资2258.1亿元,其中隋唐柳孜博物院文物保护与开发、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临涣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濉溪电子商务产业园、浍河航道、淮北-蚌埠(阜阳)-合肥城际铁路等6个项目列入省“十三五”规划,另有82个项目列入淮北市“十三五”规划。

(三)注重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施“三城同创”,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建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力实施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主次干道“白加黑”改造,不断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实施20条巷道整治和恒大西门停车场、华立大厦前广场建设项目,目前正加快建设。河西区高压线迁移项目,总投资6877万元,目前西部两段已完成,并连线送电;东部两段正在加快工程进度。大力开展园林绿化三年提升行动,乾隆湖北岸景观绿化工程、沱河西路延伸段绿化、口子博览园北游园等18个节点绿化以及补植工程已全面完工。小溪河景观带工程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全年新增城镇绿地面积38万平方米,改造提升10.6万平方米。建设美丽乡村。2015年度 8 个省级中心村共批复实施专项资金补助项目98个,安排专项补助资金6130万元,年底前已全面竣工。2016年度全县共有6个镇建成区、25个中心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共批复实施建设各类项目182个,安排专项补助资金6042 万元。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076.65万元。推动管理提升。以规划为引领,推动城市管理提升,多规合一等六项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南部次中心完成初步规划选址论证,正编制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科技、规划、档案馆初步选址于南部次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评审。

(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内生活力

有序推进各类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规范权力运行。结合县政府机构改革,对县、镇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作了调整,精简2项,合并1项,目前全县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25项。各单位按照分类项目格式,结合相关要求制定本单位权力运行流程图,并对外公开。扎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完成县级整合,并成功实现政府采购项目通过淮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网“一网运行”系统进行。全年完成招标的工程项目511个,节约资金11862万元,节约率8.7%;完成政府采购项目304个,节约资金2177万元,节约率13.4%。深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税,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累计拨付企业过渡期财政扶持资金0.06亿元;完善煤炭资源税改革方案;健全预算编制机制,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强资金监管。利用9000万元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引导资金,与徽商银行合作,成立规模4.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2016年以来,为118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建立续贷过桥基金,全年办理业务涉及资金8.78亿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年累计争取棚户区改造等政策性贷款50.63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9.7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矛盾。深化城市综合改革。进一步推动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工作,重点抓好南部次中心建设,该项目已被纳入今年全省113个重大前期项目之一。全力抓好信用体系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关实施文件,对全县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谋划,明确了目标任务、部门责任和推进举措。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05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4600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1.5%,占GDP比重达67.7%。

(五)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满意程度

推动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抓好社会保障工作。认真实施30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4亿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5.25亿元。居民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医保参合率达到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2%。抓好脱贫攻坚。围绕产业扶贫工程等扶贫“十大工程”的实施,全年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2285.4万元,并通过文件形式确定使用程序和标准,稳妥完成1.46万人脱贫、4个贫困村出列的脱贫任务。加大就业工作。推动小老板培育工程,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亿元,累计支付贷款贴息0.09亿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372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2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城乡收入得到同步提升,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60元、10595元,分别增长6%和7%。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教科文卫工作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县实验小学西校区、南校区投入使用;科技工作卓有成效,新增发明专利申请394件,发明专利授权51件。县开发区被评为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旅游开发、生态修复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不断推进,建立两个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对接做好全面二孩政策,二孩生育服务登记7898例。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深入,国防建设取得新进展。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信访隐患排查力度,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的来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但同时,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警示,主要表现在: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相较于发达地区仍存差距,实现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发展目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工业竞争力;二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受要素瓶颈制约大,推动发展的后生活力不足;三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加快转型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一年。各种矛盾和机遇相互交错,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主动作为,勇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利用和深化落实中央、省、市的政策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实现“在安徽崛起中闯出新路 走在前列”目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2017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市党代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焦转型崛起主线,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努力闯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濉溪特色的转型崛起新路,为加快“四个濉溪”建设、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2017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

——财政收入增长5%;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范围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7年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培育经济社会增长新动能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强化“调转促”计划落实,推动产业改旧培新,以新动能推动新增长。努力实现工业提质量、增效益。以推动铝基新材料基地发展壮大为抓手,推动工业实现提质量、增效益,重点抓好汽摩配件、新能源车用电池、汽车轻量化铝材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推动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实施科技提升行动,壮大新兴企业占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推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全年新增4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引进一批优质规模工业企业,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推动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建成三里庄菜市场、龙兴桥菜市场,加快推进濉溪大市场四期,推进超快物流建成运营。培育限上商贸及流通企业15家。发展壮大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电商产业园区和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园区入驻电商企业达到90家,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30%以上,网络零售交易额同比增长35%以上。加快老城石板街、柳孜运河遗址、临涣古城等文化旅游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农业发展绿色化、规模化。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种植业增产增效。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提升规模化种养殖比重,打造50万亩标准化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实施年饲养量1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培育省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20个,规模养殖比重提升到75%以上。培育各类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家。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 家,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强化一创双加,推动孕育经济社会增长新机遇

深入落实县委“一创双加”行动意见,利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两大抓手,推动孕育经济增长的新机遇。推动招商引资创新化、精准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充分发挥招商智库和招商专业服务团队作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打造濉溪招商新名片。创新服务方式,对引进的重大招商项目,实行定制化服务,全程抓好项目前期服务。精准推进招商引资,设立产业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普惠式资金补助向精准化补助转变,重点推动资金向铝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入,充分发挥基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壮大我县铝基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推动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来濉溪发展。确保全年引进省外资金95亿元,利用外资2.42亿美元以上,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推动项目管理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健全落实重点项目管理机制,抓好“四督四保”推进机制和“五个一”责任机制。推动完善项目综合协调调度机制,进一步解决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办理时间长,土地、资金、拆迁等因素制约大的影响。加大项目建设推进的实效性,进一步摸实摸细2017年项目计划安排,推动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带动性的重点项目。年内安排重点项目219个,年度计划投资176.2亿元。围绕补齐全县经济社会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短板,重点推进南部次中心建设、铝基产业集聚、棚户区改造、文化旅游开发、服务业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新能源产业、农业现代化推进、生态环保和民生改善保障等“十大重点工程”,年度投资计划153.8亿元。增强项目谋划质量,针对全县发展亟需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领域,力争谋划重大项目100个以上。

(三)强化重点改革,推动激发经济社会增长新活力

抓好国家各类稳增长政策落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新活力。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坚持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流程,推进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清单建设,优化权责清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大“双创”力度,力争全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5000户、私营企业900家。推动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综合治税监控机制,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各项收入足额入库,推动财税收入稳步增长。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重点支出需求。深化4.5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作用,支持铝基产业壮大发展。提升县建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扩大融资规模。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来源。发挥“4321”政银担模式和续贷过桥资金作用,扩大金茂和金福达融资担保倍数,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鼓励和推动优质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全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优化金融业态,积极拓宽和引进金融产品,推动银行信贷增长25亿元以上。深化城乡综合改革。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推进机制,加大南部次中心建设,推进党校新校区、科技馆、规划馆、城建档案馆等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双公示”建立,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推进园区集约化水平。加大低效和闲置用地清理,推动县开发区铝基新材料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做大做强,深化与外地合作交流,加大补齐铝基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短板;推动濉芜产业园、百善食品工业园增强配套服务功能,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强化城乡建设,推动展现经济社会发展新气象

加大“三城同创”力度,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展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推动城市化建设水平。加快编制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推动县域规划多规合一;编制完成南部次中心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各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和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碱河路东段拓宽改造、河西区路网工程,贯通闸河路工程处段,继续实施20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结合旧城棚户区改造,谋划启动浍河东路改造,沱河东路、乾隆湖路拓宽改造,龙脊山路和榕树路南延等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加快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延伸、改造新城区、旧城区供水主管道,扩大城区供水覆盖面。增加城市绿量,全年新增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1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谋划,积极争取城镇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危房改造、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化村庄建设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优化城市管理。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数字化城管监控中心和指挥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专业化水平,强化市政设施管护、户外广告管理及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居住环境。

(五)强化共建共享,推动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目的,推动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深入抓好就业工作。推进小老板培育工程,结合“双创”平台建设,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全方位扩大我县就业规模和水平。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000人,确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合理使用。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解决低收入无房群体居住难题。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抓好扶贫项目实施和监管,统筹扶贫资金,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全年完成脱贫人口7810人、15个贫困村出列。统筹社会事业发展。规范各类办学行为,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申请发明专利300件、授权发明专利30件,争取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上;加大文化事业建设,实施文化民生工程,精心组织全民健身日活动;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加强社会治理。推进“七五”普法,加强平安濉溪建设。推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处置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正当利益表达机制,建立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建设。推动群团广泛参与社会公共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