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4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来源:濉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23-09-19 15:59文字大小:[    ]背景色:       

郭颖委员:

您关于增厚“氢基”产业根基助力濉溪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一是完善办理责任机制。县发改委高度重视对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接到交办的政协提案后,第一时间召开办公会议,根据提案情况,按照职责分工,及时交办,明确分管股室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负责。按照要求积极与郭颖委员沟通对接,倾听委员的建议,明确具体要求,抓好督查督办,确保该提案得到及时、准确和让委员满意的答复。

二是增强提案办理实效。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按照有关要求,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履行办理程序,做到态度认真、程序规范。及时会商对接各涉及职能部门和园区,落实提案中具体事项,按照政策支持方向和县内资源禀赋,针对性给予答复。

三是提升提案办理质量。郭颖委员的提案对下步我县壮大氢能产业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路径。在办理过程中我们积极深入实地调研,答复着重反映出办理工作进展和成效,除了回应委员的提案外,我们还对全县发展氢能产业整体情况进行了答复,对下步如何更好落实提案中的意见建议也一并做好回应。

二、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1.出台氢能政策。目前,我县已制定了《濉溪县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 年)《濉溪县关于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濉溪县关于氢能产业扶持政策》,为我县氢能产业链培育提供了支撑。

2.建设项目载体。目前,县开发区正在建设双创(氢能)孵化园,项目总投资约31.58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907亩。致力于打造产业主导,配套完善的综合孵化创新平台。目前,人才公寓、办公、商业等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有21栋建筑主体已基本完工;孵化产业区的部分地块在做施工图设计,少数已开工,生态及交通提升工程正做规划设计。

3.开展双招双引。结合产业定位,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合作。对接吉电能源、华润电力等绿氢产业项目,先后与阳氢集团、中氢技术、新源动力等项目对接合作,淮矿集团焦化制氢项目正在建设。新源动力公司计划布局濉溪县市场,充分发挥濉溪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以及应用场景多样的优势,补足淮北市场在氢能应用环节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结合淮矿焦化制氢项目,吸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上下游零部件供应商,助力濉溪县发展好氢能产业生态。

三、主要措施

一是利用好现有资源。淮矿焦化制氢项目计划建设0.8亿Nm3/年,占地约21.58亩,采用PSA变压吸附式制氢,利用原料气储槽、冷凝液回收完成氢气制备。目前,正在建设变电所、空压站、生产消防泵房、综合维修间等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等基础。充分利用我县资源禀赋,在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绿电制绿氢、绿氨、绿色甲醇,与淮矿焦化灰氢形成错位发展效应。  

二是培育氢能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氢能产业链大型优势企业,促进材料、能源、化工、交通、新一代信息系统等行业的高效协同发展。围绕氢气下游消纳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规划,进行招引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配套。目前,已对接陕西吉电能源有限公司与濉溪签约电解水制氢项目;正在对接华润绿电制绿氢、绿色甲醇,主要解决全球主要航运公司以绿色甲醇替代传统柴油的减碳方案。在价格和应用端有较强优势的企业,青岛阳光氢能,天津新氢动力,北京氢璞等。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贯彻落实省、市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各镇、园区加大公共服务、物流配送、重点企业等领域重卡、叉车、环卫等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统筹各类资金使用,重点在氢能技术攻关、平台搭建、示范应用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氢能产业基金和融资平台,加大对氢能产业的金融支持。

四、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氢能产业发展初期自发形成的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涉氢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技术优势和集群效应,难以吸引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落地,客观增加了我县氢能产业导入、人才引进的难度。

二是前期投入不足,加氢站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示范应用推广进程缓慢,目前,我县仅有伯华1家氢能核心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较少,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规模优势。

三是绿氢产业要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成本。因濉溪县氢能产业刚刚起步,绿氢虽然在欧美碳关税碳壁垒的背景下有广泛的市场,但当前国内绿氢成本仍数倍于灰氢,且产量和稳定性不如灰氢,短期内开拓市场难度较大。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推进示范应用与市场培育;依托本地化工副产氢资源和产业优势,以重卡、叉车、物流、环卫等领域示范应用为突破口,逐步拓展氢能向汽车零配件、专用车等产业领域发展,通过示范应用加速推进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迭代发展。在培育一定氢能应用市场后,逐步向生物质制氢、电解水制氢等绿氢发展。

二是积极拓展市场与规模化发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成熟、氢气储运和氢燃料电池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制氢、储运、加注及配套设施的齐备,氢在交通、动力、发电、供热等领域得到全面拓展和应用,形成健全的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引导氢能产业在濉协同发展。积极对接国内氢能领域企业,对接甲醇重整制氢发电技术在濉形成成果转化,以甲醇制氢发电装备、分布式甲醇制氢加氢装备和氢能载具装备等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建设氢能源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创新能源展示中心,打造氢能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平台。

感谢郭颖委员对县“氢基”产业工作的关心支持,接下来我们会把落实提案建议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