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64号提案的答复
周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具体答复如下:
濉溪地区拥有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濉溪糖画、商派面塑、曹派剪纸、丁派剪纸等。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濉溪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反映了濉溪的历史、民俗和审美观念。校园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着庞大的学生群体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将濉溪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夯实文化传承根基
以教育局相关股室牵头,加强组织建设,强化政策引领,以“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奠基学生的未来”为宗旨,深挖传统文化精华,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浸润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郁传统氛围
一是环境育人。各校充分利用校园花坛、廊道、墙壁、教室等场所,设立中华传统美德图片、诗文碑、警句、诗词歌赋等,创设传统文化环境,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活动育人。开展经典诵读、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诗词楹联进校园、演讲比赛、艺术展演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文化素养。
三、深化课堂诵读实践,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一是完善诵读教材与机制,夯实文化根基。各校以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导读》为基础,自编校本教材,通过晨诵、课前一诵、路队唱诵、国旗下展示落实诵读。班级建立、充实图书角,完善图书借阅管理制度,推行“千日诵读”、“整本书阅读”计划,记录阅读过程。二是创新考级与评价体系,强化考评结合。部分小学推出国学四项考级(普通话、阅读、经典诵读、书写),编印校本教材《国学采薇》《小石头记》《国学经典周周诵》《经典诵读》等手册,配以音频和视频提升亲子阅读水平,同时邀请家委会组成评审团进班考核,结果纳入评优,激励学生。三是融入节日与纪念日,增强文化认同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活动中,让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在中小学师生心中牢牢扎根。四是开办读书节和艺术节,通过传统乐器表演、书法展示、猜灯谜、画脸谱、剪纸、古装秀、读书征文等活动,彰显文化魅力。五是加强传统节日教育,结合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古诗文配画、手抄报、开展“感恩父母”“关爱长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提高课后管理水平,开设丰富多彩课程
依托课后服务,全县学校共创建社团800余个,其中非遗类社团89个。各校每周以“科技制作指导”“专题讲座”“项目实践”和“科技小论文”等方式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实验小学组织淮北大鼓、泗州戏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校园橱窗、广播传播戏曲知识,播放京剧、黄梅戏曲目,音乐课教唱戏曲,推广戏曲操,清明开展绘脸谱活动。2024 年起,以濉溪“古琴之乡”为依托,成立古琴社团,构建“课程浸润—实践体验—创新传播”体系,通过课题研究、跨学科融合、研学实践及“濉小琴”IP 打造,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文化展演,让千年琴韵在校园内外焕发时代光彩。注重文化传播通过 IP 打造,衍生 “濉小琴”文化使者形象,培养红领巾讲解员,通过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渠道推广古琴文化,创编传唱家乡文化童谣、编撰《琴梦家园》读本。
城关中心学校的开设彩陶艺术传承社,这是濉溪县首个校级彩陶非遗社团,以清代传承的“淮北泥塑”技艺为核心,第七代传承人李绘娟将《临涣大碗茶》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开发泥条盘筑、彩绘装饰等课程,配备教学需要的陶艺拉坯机、电窑等专业设备;成立缬墨坊扎染社团,以“培养非遗技艺,提升审美素养”为目标,开设皮筋捆扎、缝绞夹扎等10余种技法课程,系统教学蝴蝶图案扎法、折叠缝绞法(雪花纹)、折线夹扎法等传统工艺,结合菱形夹扎、综合扎缝等创新技法,指导学生制作扎染帆布包(糊型染)、拓染扇子、扎染袜子等实用作品,融入天然染料与防染糊料技术;绣香雅舍香包社团则聚焦传统香包制作技艺,以“废物利用+文化传承”为理念,通过布艺缝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民族文化认同,通过教授平缝、锁边等基本针法,完成小蛇香包、猫头鹰、莲蓬、小粽子等立体布艺作品。讲解香包“驱邪纳福”的民俗功能,结合端午等传统节日制作主题香包,注入艾草等天然香料,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图案,部分作品融入濉溪地域元素,如临涣茶馆纹样。
五铺中心学校商派面塑传播基地,围绕安徽省级非遗项目——商派面塑,积极开展传播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面塑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每周开设一节面塑课程,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接触和学习这一非遗技艺。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以黏土为材料,指导学生捏制不同的卡通形象、十二生肖、花草等。在生动有趣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面塑的基础技巧,还深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面塑课程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课堂上,学生们专注于手中的黏土,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暂时忘却学业的紧张。通过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