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2.0版)的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5年4月30日上午
嘉宾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施力、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志
摘要4月30日上午,《关于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2.0版)的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施力,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央****
请问安徽在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
感谢您的提问。2.0版意见,与之前相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优化升级”。
一是优化升级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意见》坚持聚焦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提出一系列新目标、新任务。主要是“两个一批”:打造一批承载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力争到2030年,打造省级新质生产力示范基地90个以上、国家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不少于5个国家级先导区,推动百亿规模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县域全覆盖。实施一批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的行动。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两业”融合示范标杆;开展数商培育行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构建“实数融合”新场景,打造区域支柱型和特色型数字产业集群;开展“跨境电商走进产业带”专项对接,探索运用大语言模型赋能跨境电商中小微企业等等。
二是优化升级精准招引的新打法。《意见》聚焦招商新政下一些地方“不敢招、不会招”的问题,提出精准化、市场化、专业化招商的新思路。主要是“三个更加”: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引育落地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的科创项目,打造科技型企业集群;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建设“四链融合”平台,探索“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人(企业合伙人)”“科企联合攻关+应用场景首用+接续采购”新模式。更加注重资本力量。新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省新质生产力投资平台,赋能各市开展重大产业项目、人才团队投资和招引;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设定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相关母子基金存续期;支持政府引导基金、AIC基金、CVC基金、链主企业、产业园区运营主体等联动开展优质产业合伙人遴选。更加注重市场逻辑。梳理潜在并购标的企业清单,支持优质企业开展并购重组。依托“链主”企业,引进配套企业、上下游企业和生态合作伙伴。谋划落地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创新示范项目,推动从“给政策”向“给场景”“给机会”转变。
三是优化升级省市协同的新架构。《意见》围绕更好发挥省级统筹协调作用,配套优化调整了“1+11+1”全新工作协调机制。省统筹协调机制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总负责,11个产业推进组分别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进组更名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组,供应链和现代物流产业推进组拓展为现代服务业推进组,智能家电(居)产业推进组调整为智能家居产业推进组。新材料产业推进组牵头单位调整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新设立产业综合管理推进组,主要负责产业规划及政策制定,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成。新设立综合要素保障推进组,为产业引育提供全流程要素支撑,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涉及要素保障的省直部门参加。
四是优化升级赋能减负的新机制。《意见》注重以强化省级赋能、解决实际问题、减轻基层负担为导向,配套完善了工作推进体系。在赋能方面,明确要求省级产业推进组穿透式与市县招商(投促)一线联动,积极向市县推送招引线索,配合市县开展各类招商活动,组织供需对接、银企对接,建立并动态更新惠企政策工具箱。在减负方面,坚持“只帮忙、不添乱”,强化“市县吹哨、专班报到,专班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点题、部门答题”,建立涉企问题常态化推送、交办、反馈闭环机制,在行业监管工作中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安******
《意见》提出,支持政府引导基金、AIC基金、CVC基金、链主企业、产业园区运营主体等合作联动,开展优质产业合伙人遴选,营造良好投资生态。请问,合肥市在营造投资生态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志
感谢您的提问。合肥市创新提出“创投生态合伙人”理念,以城市能力为服务核心,撬动一批社会化机构成为我市产业生态合伙人,有力推动各类要素在合肥融合对接。
一是多维联动,构建项目捕捉新机制。常态化会同产业头部投资机构、智库专家和龙头企业,从产业规划、项目招引、地方禀赋、股权投资等维度,对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新材料等产业链进行系统性拆解分析,梳理出优质产业项目标的,并持续跟进。2024年,共挖掘项目线索848个、同比增长46%,其中转化为签约项目百余个、总投资1132亿元。
二是多源融合,打造要素集聚新平台。推动“创投城市计划”由资本项目对接平台向资本、场景、创新和政策全要素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需求,链接全市近500个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为项目提供丰富场景机遇;链接全市54家新研机构、39家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
三是多措并举,优化“基金丛林”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迭代升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资本招商新模式。截至2024年末,我市市属平台公司主导和参与基金总认缴规模近26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1800个,投资金额超1300亿元,87家投资企业成功上市或并购上市。当前我市正在谋划设立一批战略性投资基金,重点围绕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
四是多方共赢,探索生态合作新模式。初步形成生态合伙人体系,集聚央企及其投资团队、产业龙头企业风险投资、上市公司、省属国资平台、知名财务顾问、金融及类金融等168家。定期举办项目对接、产业论坛、技术研讨等各类生态活动,在城市与合伙人之间架起信息桥梁,实现思维同频,挖潜更多合作机遇。
安********
《意见》提出,开展并购招商,支持优质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请问,作为省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如何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施力
谢谢记者的提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意见》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省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作用,推动构建并购重组生态圈。
一是精准梳理并购清单,动态完善潜在并购企业清单、拟引进战略投资企业清单,优质中介机构库、金融机构库,常态化开展“两清单、两库”对接活动。
二是搭建撮合交易平台,发挥省并购联合会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并购交易撮合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服务和线下撮合活动,提高撮合交易成功率。
三是提升意识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相关领导干部及重点企业、中介和金融机构分类分层开展系列专题培训,今年计划培训一万人以上,提升各方开展并购重组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推动并购政策落地落实,推动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各母基金设立并购重组子基金,对光伏储能行业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给予一定比例并购贷款贴息奖补,降低融资成本。持续摸排梳理光储行业潜在并购企业和拟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组织意向企业撮合对接,畅通资源共享渠道。
安*****
《意见》提出,引育创新团队,落地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的科创项目,打造科技型企业集群。请问下一步,安徽省在招引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方面有哪些政策举措?
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省聚焦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育工作,持续优化支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高标准举办“双创汇”“高校院所行”等“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大硅谷、鸠兹科创湾等“人才集聚高地”,为培育“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省R&D人员已达39万人,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超1000人,有效期内省院士工作站73家,累计柔性引进院士及其团队550人次、签订合作项目60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2500多个。自2023年开始举办“双创汇”,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至2025年一季度末累计举办活动148场,签约项目2743个、签约金额234.2亿元,路演项目1223项,发布需求1020项。聚焦深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连续2年举办“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走进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知名高校,与500余名专家团队建立对接联系,帮助我省企业328项技术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引进51项高校最新创新成果来皖转化,签订各类合同333项、金额达61.4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部署要求,以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育为着力点,重点实施以下举措。
一是聚力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聚焦全省优势领域和重点产业,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院士专家团队共建省级院士工作站,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按规定给予建站资助和绩效奖励。
二是精准引育高层次科技团队。进一步优化科技团队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发挥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功能,瞄准重点产业赛道,通过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赋能优质科技团队项目,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三是精心组织高水平对接交流活动。深化“科交会”、“双创汇”和“高校院所行”品牌,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平台作用,实现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的高效对接,推动创新人才团队与重点产业项目的有效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