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财政局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2024年,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和政务公开工作要求,统筹财政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和基层“两化”公开,统筹推进财政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现将本年度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深做实公开任务
(一)夯实公开责任。局党组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各级政务公开有关工作要求,定期听取汇报、部署推进工作。根据机构改革及局人事变动情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发布机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等信息,及时调整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局属各单位协调配合。
(二)细化目标任务。根据主管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公众关切,明确政务公开年度工作重点,细化公开内容,带动全局把握好公开的力度和节奏。结合财政工作职责,制定《濉溪县财政局2024年政务公开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工作任务、责任股室和时限要求,有序拓展“五公开”范围,推动应公开、尽公开。
(三)严格保密审查。贯彻执行《濉溪县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按照“谁公开谁审查”、“谁审查谁负责”和“先审查后公开”的原则,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依法依规做好保密审查工作。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三审”制,明确政务公开工作流程和审核机制,加强对个人隐私、错敏词等信息内容审核把关,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安全、有效。
二、加强解读回应,提升政策文件发布质效
(一)强化政策解读。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政府建设、民生关注热点等重点领域,及时转发上级惠企利民政策文件及解读材料,不断扩大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针对本部门公开发布的重要政策性文件,积极采取新闻发布会、文字、简明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解读,做到政策性文件与解读关联同步,引导群众在把握财政政策的同时享受政策红利。
(二)回应社会关切。密切关注12345、人大政协、信访等平台渠道收集反馈的信息,针对群众关切事项,认真做好沟通工作,稳定社会预期。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市场预期等重要政策,主动发布权威信息答疑解惑,密切跟踪舆情,高质量回应群众关切。
(三)规范依申请公开。规范完善依申请公开办理流程,安排专人负责,严格依申请公开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等闭环管理,确保依申请公开受理件可查询、可追溯。贯彻落实《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答复规范》,缩短答复期限,增强办理时效,2024年,我局共收到依申请公开信息4件,均按时予以答复。
三、加强平台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一)开展专项工作。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清理”的原则,对本单位法定公开政府信息进行合理评估和清理,对清理出的失效和超出时效性的政策文件,取消发布并做好存档工作。建立健全日常监测机制,通过网络技术和人工检查等方法,定期对网站信息进行逐条排查整改,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
(二)优化“两化”栏目。积极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专题建设,调整删除“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信息>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结果公告”栏目,对历史信息深度清理及归档,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三)强化监督保障。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重点加强对财政资金、政策解读、回应关切等栏目信息的日常监督和指导,对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修改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协调、政策解读、重大事项决策公众参与等多项制度,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政务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待提高。比如信息发布前审核不够严谨,导致信息发布存在超时、重复、敏错字等问题。
二是政策解读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比如部分财政政策文件解读只是按照规定要素格式进行解读,但缺少对惠民利民举措、新旧政策差异等细节方面的解读,不利于企业或个人掌握政策。
三是公众参与性不强。在制定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决策前,面向部门征求意见较多,而面向社会群众征求意见较少,公众参与性不够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紧密结合财政业务,积极落实政务公开决策部署,在保障公众参与权、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加快推动实现以公开促财政改革高质量发展。
(一)扩大公众参与。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细化公众参与事项的范围,让公众更大程度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重点围绕惠民利企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地,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探索利用政府热线、政府开放日等新媒体搭建公众参与新平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做好意见反馈,不断提高财政执法的透明度和认可度。
(二)加强教育培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纳入财政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课程,不断增强全局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政治定力。政务公开业务人员要加强政策研究和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增强专业素养。
(三)增强公开实效。严格对照“五公开”要求,对公开内容进行动态扩展和定期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威性。坚持贯彻“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对专业性、业务性较强的政策文件,要多举实例,多用数字说话,加强形象化、通俗化解读。文件执行过程中,要密切跟踪舆情,及时解疑释惑,不断增强解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