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28日在濉溪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
——2021年12月28日在濉溪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濉溪县人民政府县长 孙 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濉溪建设的启程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端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亿元,增长0.2%(剔除能耗“双控”影响,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5%(剔除能耗“双控”影响,与去年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克难攻坚稳保基本盘,经济发展的韧劲持续彰显。工业经济奋力转型。出台实体经济支持政策,努力克服转型阵痛,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工业投资与去年持平,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理士电源、口子酒业、英科医疗入选省民营企业百强和制造业百强,淮北矿机入选省机械工业百强,弘昌新材料获评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我县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坚持一着不让抓推进,狠抓项目申报和要素保障,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36亿元,英科二期、中瑞物流园等一批优质项目加快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6个,总投资7.85亿元;申报专项债券项目2个,总投资16.25亿元。处置僵尸企业21家,释放土地1270余亩,保障龙球铝箔等12个工业项目成功落地。商贸服务做优做活。实施服务业补短板、促振兴计划,老城石板街、南大街等特色街区盛大开街,闸河路、二关路商贸综合体加快建设,新增服务业企业9家。出台农村电商奖补政策,推进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全年完成电商交易额23.9亿元,培育电商主体22家、跨境电商企业4家;创建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5个,我县再次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称号,濉溪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对外贸易扩规增效。修订促进外贸发展若干政策,新增备案企业13家,为15家企业申报外贸促进资金400余万元。鼓励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市场。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超9亿美元,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
(二)拓展平台释放大空间,产业能级的提升持续提速。园区建设释放新潜力。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中德产业园、双创(氢能)产业园、百善农业示范区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加快建设,完成开发区“四纵、四横、四桥”路网改造,产业承载力更强。铝基、氢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列入淮北市“五群十链”,集群化发展势头更好。濉溪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濉溪化工园区获批省化工园区,濉溪-海门园区合作取得实质成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建设。国企发展增添新动力。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谋事干事,做大做强建投集团,成功发行5.5亿元企业债,总资产达215.5亿元,实现营收16.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和224.1%;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交投公司、农投公司,扩充投融资平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双招双引”激发新活力。创新人才招引机制,成立上海濉溪商会,组建县干招商组和产业招商中心,拓展铝产业论坛影响力,实现“双招双引”新突破。成功招引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院运营团队和湖南工业大学“范才河教授”人才团队。顺利完成第一批50名党政储备人才选聘。光明乳业、长源科技等一批牵动性项目签约落地,中方财团、永杰铝业等一批引领性项目深入洽谈。全年新签约项目69个,投资136.5亿元;利用省外资金179亿元,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24.7%,利用外资总量位居全省县域第9位。
(三)城乡统筹促进一体化,美丽蝶变的势头持续增强。实施城市更新。启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县城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建成6个街头游园,有序修复溪河生态,加快河西和乾隆湖片区开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城市景观加速实现。濉溪古城涅槃新生、老城闸立面改造、酒之歌雕塑重建、老水塔亮化增彩,重拾濉溪人城市记忆。完成虎山北路等3个涉铁立交工程设计,打通榕树路等3条断头路,城市出行更加便利。改造老旧小区45个,交付棚改项目11个,居住环境显著提升。推进乡村振兴。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等政策,加快沱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县荣获全省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3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获1.5亿元国家制种大县资金奖励,小麦育种取得历史性突破。深化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完成改厕12679户,推进24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再现优美田园风光。守护魅力生态。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信访问题办理68件,完成率98.6%。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PM2.5平均浓度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空气优良天数增加19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城西沟东支流等黑臭水体治理,浍河等地表水质稳定达标,乾隆湖通过淮河流域幸福湖暨安徽省级幸福湖验收;加强土壤污染监管,打击危废倾倒行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10.1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2个,濉溪生态魅力持续彰显。
(四)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服务效能的优化持续用力。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9246个。抓实涉农改革,成立238个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600万元。完成“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交通综合执法改革经验全省推广。实施“标准地”改革,开发区成功试点第一宗“标准地”出让。深化金融改革,帮助46家企业办理过桥资金3.6亿元,发放税融通贷款6.17亿元。创新创业多点开花。成立皖北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登记科技成果114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7项,获省市级科技项目6项。新增专利授权1310件,其中发明专利131件。发挥小老板培育工程引领作用,创业带动就业4.2万人。我县获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政务服务亮点纷呈。参与2项国家标准编制,起草2项省地方标准,政务服务平均办事时限缩减至1天,入选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单位。依托“皖事通”平台,实现41个长三角城市31个事项异地通办,全年办理涉沪苏浙事项2716件。
(五)增强保障精准惠民生,和谐稳定的大局持续向好。筑牢生命健康防线。聚焦外防输入,狠抓人物同防,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8.4%。南部次中心新城医院等6个医疗卫生项目加快建设,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面建成。综合医改成效明显,我县入选全国8个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在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濉溪经验获评第三届长三角卫生健康治理“十大最佳实践案例”,通过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全面推广。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全年民生支出5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33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52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94.3万人,在全省率先建成13家医保服务站,连续两年受到省政府表扬,濉溪医保经验被《人民日报》宣传推介。提高社会事业标线。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新改建城区中小学校4所、幼儿园2所,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加快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有序推进。临涣镇、双堆集镇入选我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临涣总前委旧址、韩村小李家指挥部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成功举办第十届安徽曲艺展演。县关工委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国防动员、人防和双拥优抚、退役军人服务、外事、统计调查监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年、档案、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树立社会治理高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线索办理率达100%。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濉溪镇二里社区等城中村改造,有序化解一批难办证、难安置问题,群众利益切实维护。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安保任务,城关派出所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人民调解形成品牌,“老贾工作室”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镇、村(社区)换届顺利完成。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六)严格监督提高约束力,自身建设的成效持续巩固。政治建设持续加强。落实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的制度机制,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建设,政务公开、政务信息、政府网站暨政务新媒体等工作有望连续四年受到省政府表扬。法治建设持续推进。完成“七五”普法,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加强。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91件、政协委员提案116件。作风建设持续优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开展“深研究、办实事,强督查、真落实”行动,推出政府系统动态展示平台,树立紧抓快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县级党政领导累计接待群众465人次,按期回复率100%,推动紫薇苑、锦绣花园等房地产领域遗留问题有序解决。廉政建设持续深化。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兜牢“三保”底线。认真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跟踪审计重大项目43个,节约资金3.4亿元。
各位代表,2021年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本届政府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回首过去的五年,既有跋涉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既有非凡的挑战,更有宝贵的经验。五年来,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历了暴雨洪灾洗礼,完成了脱贫攻坚重任,稳住了疫情防控形势,胜利完成“十三五”目标,实现了“十四五”的美好开篇,在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濉溪建设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瞄准发展“主方向”,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县域综合实力逐级跨越。2017-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53亿元增长到518亿元,总量翻了一番,连续7年稳居全省县级十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9%和7.4%。铝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势头强劲,铝产业基地入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濉溪经济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入选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连续三年跻身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30强,我县稳居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
五年来,我们打破城乡“分界线”,坚持融合发展、一体推进,城乡整体面貌显著提升。五年改造背街小巷100余条,更新城市道路37公里,文体场馆、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持续完善,雨污分流、农贸市场等基础短板加速补齐,老濉河、乾隆湖等水系景观靓丽呈现,新建城市公园11座,新增绿地5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从36.6平方公里拓展到4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8%提升至48%。南部次中心加快建设,安置小区陆续建成,基础配套持续完善,城市雏形逐步显现。五年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137个,改厕55057户,建设县乡公路1493公里,开通公交线路53条,古城临涣、运河百善、红色双堆、菊花四铺、银杏铁佛等镇域特色全面叫响。我县获评国家园林县城、安徽省卫生城市、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众多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勇闯改革“深水区”,坚持聚力攻坚、创新求变,经济发展活力蓬勃绽放。坚持以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扎实推进“放管服”、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完成公车制度、行政执法等关键领域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五年新增市场主体4.3万个。坚持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完成省创新型县创建目标,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8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件。坚持以品牌汇聚发展优势,五年注册商标5589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商标4件,“淮北麻鸡”实现地理标志产品零的突破。
五年来,我们织密生态“保护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主动探索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全省推广,环长制实践入选新华社智库报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成效获国家发改委肯定,9家矿山获评国家级绿色矿山,我县入选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成效明显,五年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50个,新建污水管网20.6公里,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河长办荣获全国“母亲河奖”优秀组织奖,全省唯一。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新增耕地1.2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6%,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7%。
五年来,我们把准民生“主动脉”,坚持以人为本、守住底线,新时代民生答卷温情满满。面对脱贫攻坚重任,全县干部不畏艰辛、埋头苦干,3660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坚定不移实施民生工程,五年民生投入达227.1亿元,占支出比重的87.3%,改造棚户区项目39个,惠及群众27709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项,新增受益人口39.7万人。新增就业岗位 5.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内。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公交一次性开通,镇村通车率达100%,我县荣获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称号。
五年来,我们探索治理“新路径”,坚持破立结合、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水平优化升级。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破获刑事案件6815起。摧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团伙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5个、一般恶势力团伙54个。新增调解组织16个,调解矛盾纠纷13050起。“一组一会”全面推广,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刘桥镇王堰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四铺镇界洪村等3个村规民约和开发区溪河社区居民公约入选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和优秀居民公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关派出所、临涣派出所获评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临涣派出所被推荐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各位代表,五年的艰辛探索,五年的辉煌成就,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推动濉溪高质量发展始终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根本指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是我们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的重要遵循;县委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坚强后盾;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是我们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全县干群的同心同德、真抓实干,是我们保持定力、克难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驻濉部队及广大民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在濉企业家和外来务工人员,向所有为濉溪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有的考虑问题思路不够开阔,谋划发展视野不够宽广,标杆树的不高,能力本领不足,满足于还可以、过得去,缺乏争先意识。产业层次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用能结构偏重、亩均效益较差、竞争力不强,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服务业短板突出,缺乏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现状多年未能突破,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我县城市体量和人口总量严重不匹配;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发展质量不高,缺乏高质量的特色品牌,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城镇化率较低,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框架未能拉开,城市发展能级不足,与周边县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快,城镇基础配套不足,吸引力和承载力不强。要素制约明显,土地低效闲置、能源结构偏煤等问题较为突出,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制约愈加明显,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剧,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任重道远。民生保障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强,民生事业欠账较多。政府效能不优,项目审批流程不够简化,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先行先试的勇气不足,营商环境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干部担当不够,有的面对问题讲困难多、想办法少,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缺乏敢闯敢干、敢于担当的精气神。对此,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矛盾不回避、问题不遮掩,下更大决心,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主要任务和2022年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濉溪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今后五年是全面落实县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濉溪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还会面临许多新的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环境资源约束持续收紧,加快转型、提质增效的任务异常艰巨。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当前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振兴、徐州结对帮扶淮北等政策叠加释放,濉溪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只要坚定信心、奋勇争先,就一定能在皖北振兴中当好标兵、走在前列,不断开创濉溪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等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建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力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濉溪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5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县两区一高地”目标基本实现,努力打造更具活力、更高质量、更有魅力、更加和谐、更加高效的现代化美好濉溪。
——聚焦“创新”抓发展,打造更具活力的濉溪。突出人才效应,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五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7件,完成国家级铝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部分科研领域实现全省领先。落实“揭榜挂帅”“赛马”“定向委托”等制度,支持理士电源等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五年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0项,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50个,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30亿元。
——聚焦“实力”抓发展,打造更高质量的濉溪。落实“亩均论英雄”改革,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二三产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4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0%,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0%。聚焦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目标,落实“提质增效扩量”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产值5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2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200亿元的医疗健康产业、2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和100亿元的精细化工产业等五大产业板块,着力培育力幕科技、中基电池箔、理士电源、英科医疗、口子酒业、光明乳业6个产值超百亿元企业。
——聚焦“美丽”抓发展,打造更有魅力的濉溪。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着力抓好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和环长制的统筹推进,努力在制度创新、生态价值转换等方面形成“濉溪实践”。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落实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黑臭水体,采煤沉陷区治理取得更大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聚焦“幸福”抓发展,打造更加和谐的濉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居民增收、保障增强、镇村增姿、治理增效精准发力。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提升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实现教育水平全省领先。支持经济强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群众喝上更好水目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稳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化,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聚焦“效能”抓发展,打造更加高效的濉溪。坚定不移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抓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力争部分试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用好皖北振兴支持政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徐州都市圈,打造更高水平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提升运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做大做强产业基金,深化“四送一服”活动,落实服务承诺制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等制度,提升干部服务能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将濉溪打造成政务服务新高地。
各位代表,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贯彻好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要客观分析形势,精准抢抓机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取得更高质量发展。
202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当前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必须统筹把握、重点突破:一要紧盯奋斗目标。坚持把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作为推动濉溪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以打造“两县两区一高地”为重要抓手,抢抓重大机遇,谋实重点举措,以大气魄、大力度推动濉溪大发展、大跨越。二要扭住发展重点。坚持把推进“四化同步”作为推动濉溪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以做强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全域城镇化建设为牵动,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数字技术赋能为驱动,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三要把握根本目的。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推动濉溪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准民生脉搏,盯准群众需求,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上展现执政为民的濉溪担当。四要突破要素瓶颈。坚持把破解要素制约作为推动濉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深挖自身潜力,探索破题路径,以高质量的要素供给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五要强化作风保障。坚持把抓实政府系统作风建设作为推动濉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行“赛马”机制,大力营造真抓实干、敢闯敢干的良好氛围。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九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聚力转型发展,狠抓产业升级、园区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动理士电源、中色研达等企业技术升级,支持力幕科技、家园铝业创建绿色工厂,着力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2个,实现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2家。加强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以上,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集群化发展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三年倍增为目标,深化“三重一创”建设,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开展铝基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推进哈东盛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实现铝产业产值180亿元,积极申报“高端铝箔特色园区”。加快双创(氢能)产业园建设,支持伯华等氢能企业发展,力争开工氢能产业项目2个,积极打造高水平氢能产业基地。推进以英科医疗为龙头的医疗防护用品产业园和以松菱电器为龙头的智能家电产业园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集约化推动园区建设。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引领作用,聚焦关键指标,节约集约利用要素资源。实施“标准地”制度,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全年处置僵尸企业15家,释放土地1300亩。发挥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和“6+2+N”产业承接平台优势,深化濉溪-海门合作园区建设,推动濉溪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依托南北结对共建优势,加快智能化、标准化厂房等配套建设,将濉芜产业园打造成南北合作示范园区。加快百善农业示范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百善农业示范区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聚力协调发展,狠抓城市建设、全域提升,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区综合功能。按照“一城三区”空间布局,加快东部城区更新、中部城区完善、河西新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东部城区重点推进乾隆湖片区高标准开发,加快濉溪古城建设,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打造高品质商贸居住区。中部城区重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虎山北路、溪河路涉铁立交工程,完成武店广场等7个景观绿化项目,拆除老体育馆、老党校等建筑,实施城北菜市场搬迁,打造配套完善的功能服务区。河西新区重点实施片区开发,推进溪河生态修复,加快八里、溪河等棚户区改造,完成沱河西路延伸和王引河断头路连通,加快海棠路、紫薇路、国槐路和高铁西站建设,打造贯通南北的魅力城区。推进南部次中心建设。坚持县城定位,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南部次中心,高质量推进道路、管网、公园、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安置小区建成交付,完善商业、物业服务,有序启动种业大厦等成熟项目,加快推进对外互联互通工程,力争把南部次中心起步区建成城乡融合的实验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村庄搬迁的安置区。打造特色镇域经济。坚持“镇当城建”,提高规划水平,完善基础配套,加强镇域管理,重点支持双堆集打造区域中心镇,刘桥、临涣、南坪、五沟打造高品质街区,孙疃、铁佛、四铺规划街区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镇域特色发展路径,支持刘桥聚焦“体育”、百善聚焦“运河”、临涣聚焦“古镇”、南坪聚焦“光明”、韩村聚焦“三彩”、五沟聚焦“光伏”、孙疃聚焦“临港”、双堆集聚焦“红色”、铁佛聚焦“生态文旅”、四铺聚焦“菊花”打造微型产业集聚区,培育特色小镇。
(三)聚力振兴发展,狠抓农业增效、涉农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争创农业强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稳定粮食产量。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实施“1221”工程,培育壮大优质良种、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特色种植、休闲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用好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推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示范区、五铺农场良种繁育区等项目建设,扩大高油酸花生、宿半夏等种植面积,申报“淮北灰驴”“铁佛西瓜”等地理标志商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增加工企业6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促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80亿元,推动濉溪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改善农村环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力争完成改厕5000户,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1个。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高标准建设农村公路85公里,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持续推进“喝上更好水工程”,启动地表水厂建设,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涉农改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推广五沟镇“一户一块田”改革经验。建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县级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年流转土地10万亩以上。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范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聚力融合发展,狠抓基础配套、数字赋能,坚定不移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基础配套。推进数字新基建,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加强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谋划成立濉溪数投公司和数字濉溪研究院,加强与数据头部企业合作,积极引入国家级智库、长三角区域智库等,组成技术创新协同体系,加快数据资源采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信息化赋能工业化。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加大工业互联网运用,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皖企登云”和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巨成化工、安徽中基等20家企业上云,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台以上,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家。信息化赋能城镇化。聚焦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领域,加强信息化应用,提升服务的便捷化、精准化。加快应急救援城建设,推进应急管理数据共享,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雪亮工程”、治安监控、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资源,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平安濉溪建设。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拓展“智医助理”功能,完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赋能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建设,鼓励优质特色农产品开拓网销市场,培育特色农产品网货品牌。推广农业智慧化生产、网络化经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定制农业、生鲜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镇村发展智慧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监管数字化,打造美丽乡村。
(五)聚力跨越发展,狠抓项目建设、瓶颈破解,坚定不移重塑经济发展新优势。做实项目支撑。充分发挥重点项目支撑作用,开展重点项目争先创优活动,形成项目赛马、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力推动长源科技、东博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开工,加快G3高速双堆集出口、G344改建、孙疃码头等重点工程建设,初步实施重点项目266个,完成投资221.9亿元。深入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徐州结对帮扶淮北等政策导向,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推动一批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支持。破解要素制约。按照“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完成耕地补充和批而未供土地清理任务。依法依规推进房屋征收,全年完成房屋征收面积10万平方米。加强政银企合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推动力幕科技等企业上市挂牌,拓展融资渠道。加强资本集约管理和绩效考核,强化投融资平台力量,破解资金制约。加强工业节能技改、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强化能源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落实“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进二关路商贸综合体、中瑞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动老城石板街水街、四铺菊花产业园开放,围绕乾隆湖谋划中高端商务酒店、儿童乐园等服务业项目,加快河西商业综合体项目落地,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企业培育,新增服务业企业5家以上。推进临涣古镇保护与展示、铁佛镇文化旅游、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打响濉溪旅游品牌。依托航运码头、公铁联运,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六)聚力创新发展,狠抓改革开放、科技引领,坚定不移提升经济发展源动力。落实重点改革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万个,其中私营企业2000家。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提高预算保障能力。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国企监管机制,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政策支持,吸引人才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年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和政府采购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年谋划省级重大专项5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个,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5亿元。提升开放发展成效。深化与长三角区域、省级毗邻地区、淮海经济区协同互动,推进淮宿蚌和淮阜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浍河航道整治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抢抓徐州结对帮扶淮北政策机遇,推动我县与徐州贾汪区结对共建,濉溪经济开发区与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濉芜产业园与新沂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和“五群十链”,加大招引力度,优化考核标准,提升“双招双引”质效,重点推动中方财团、韩上电气等重大项目落地,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利用省外资金200亿元,利用外资1.55亿美元。依托濉溪经济开发区谋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加大外贸发展力度,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
(七)聚力绿色发展,狠抓减污降碳、环境治理,坚定不移探索生态文明新模式。擦亮生态底色。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合理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施包浍河治理、引江济淮二期等项目,加快萧濉新河、王引河、凤栖湖等生态岸线建设,创建幸福示范河湖。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完成植树造林300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4个。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鼓励创建绿色矿山,让更多城市“伤口”变为生态“窗口”。强化降碳举措。依托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煤层气发电等清洁能源,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支撑。支持节能减排科技项目,加快节能装备研发、建筑节能新产品推广。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总量减排。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抓好污染防治。全力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抓好城西沟等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持续开展“清四乱”等专项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决遏制危废倾倒行为,确保PM2.5均值达到省市要求,水体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推深做实环长制,创新落实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濉溪经验。
(八)聚力共享发展,狠抓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坚定不移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办好民生实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进疫苗接种,筑牢全民免疫屏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帮扶政策,做好动态监测。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兜牢民生底线。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县殡仪馆搬迁,各镇完成1座公益性公墓建设。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全力摘取“中国曲艺之乡”金字招牌,打响濉溪曲艺品牌。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深入实施“小老板”培育工程,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力度,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新建新城第二实验等公办学校,提高县中办学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房住不炒”原则,建立完善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巩固医共体建设成果,创新推进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基层卫生健康“濉溪模式”。加强社会治理。坚持以“五治”融合为抓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乡风文明。推进智慧安防小区、警务工作站等安防设施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濉溪。深化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抓好金融风险防范、安全生产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九)聚力高效发展,狠抓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坚定不移实现自身建设新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持之以恒重法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法治教育,实施“八五”普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认真履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全面提升决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担当作为强作风。深入开展“深研究、办实事,强督查、真落实”行动,用好政府系统动态展示平台,建立健全“赛马”机制,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倡导说干就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亲自批阅群众来信制度,全力以赴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创新管理优服务。聚焦创优服务,狠抓能力提升,坚持从企业、群众角度改进服务和管理方式,为企业和群众创造更多便利。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和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打造治理能力强的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严字当头抓廉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聚焦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持续健全监管机制,强化审计监督作用,规范行政行为。持续压减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和“三公”经费,以政府运行支出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
各位代表!濉溪是一座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方充满活力、富有希望的热土。多年来,我们团结奋斗、拼搏进取,创造了富民强县的辉煌业绩。展望未来,面对改革发展重任,更需要我们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以更加坚决的态度锚定百强目标,以更加扎实的举措勾画美好蓝图,以更加辉煌的成就创造濉溪更加美好的明天!
各位代表!梦想照亮前方,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共濉溪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勇争先,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濉溪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四纵、四横、四桥:“四纵”指银杏路、玉兰大道、金桂路、白杨路,“四横”指国槐路、合欢路、迎春路、海棠路,“四桥”指银杏路跨王引河桥、白杨路跨王引河桥、玉兰路跨利民沟桥、银杏路跨利民沟桥。
2.五群十链:“五群”指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5个产业集群,“十链”指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绿色食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纺织服装、锂电池、电子元器件、氢能源10条产业链。
3.双招双引: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4.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指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行动”指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
5.“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指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个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6.标准地:指在完成建设项目相关区域性统一评估基础上,明确建设项目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履约承诺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7.“双减”政策:指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8.三保:指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9.四好农村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4日提出的。习近平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10.“两山”理念: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11.一组一会:“一组”指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调整设置党支部(党小组),“一会”指因地制宜配套组建村民理事会。
12.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老“三不”)。进入新时代,“枫桥经验”继续发展创新,形成了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新“三不”)。
13.两县两区一高地:指全力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建设民生厚实幸福县、建成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样板区、建设省级毗邻改革开放新高地。
14.“提质增效扩量”行动计划:2021年12月2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等具体行动,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发挥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未来五年力争实现4个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万亿元、10个产业超千亿元、10户企业超千亿元、60户企业超百亿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15.“六稳”“六保”:“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6.“两高”项目:“两高”项目涉及行业多、覆盖面大、暂以煤电、石化、煤化工、钢铁、焦化、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当量值)及以上的项目为重点。
17.四送一服:指送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
18.三重一创:指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19.亩均论英雄:指以“亩均”为核心,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奖优汰劣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0.“6+2+N”产业承接平台:指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中,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省级(际)合作共建园区,构建集群化、差异化的“6+2+N”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模式。其中,“6”是指皖北6市各选择一个园区,即淮北濉溪经开区、亳州高新区、宿州高新区、蚌埠高新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阜阳经开区)、淮南高新区,“2”是指4个县(市)所在的滁州、六安两个市各选择一个园区,即凤阳经开区、霍邱经开区,作为省级重点推进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N”是指皖北其它符合条件的园区,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承接产业转移。
21.河湖长制:指河长制、湖长制的统称,是由各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河湖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治理和保护的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
22.林长制:指在行政区域或者生态区域设置林长,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区域内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湿地、公共绿地等林业资源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发展的制度。
23.田长制:202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田长制的意见》,提出到2021年底,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到2025年底,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确保完成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
24.环长制:安徽省《关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的意见(试行)》指出,环境专项监督长制以自然村、城市小区为基础,建立监督网格体系,着力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通过设立三级环境专项监督长和环境专项监督员,将环境监督基本单元最小化,进一步保障监管无盲区。
25.“两强一增”行动计划:2021年12月2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省建设、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具体行动,推进科技强农;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农业“标准地”改革、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等具体行动,推进机械强农;开展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等具体行动,增加农民收入。
26.“1221”工程:指打造提升1个“一县一业”小麦全产业链;争创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百善农业示范区为中心的国家级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以临涣镇为中心的省级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投资超过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项目达到20个;培育10个以上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27.三权分置: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格局。
28.“一户一块田”改革:通过整合,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的土地调整制度,让农民连片种植,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促进产量提升,发挥成片土地的最大优势。
29.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30.“锻长补短”行动计划:2021年12月2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开展皖美制造、皖美农品、皖美旅游、皖美味道等具体行动,抢占内贸市场、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贸易新动能培育、外贸主体培育壮大等具体行动,拓展外贸市场,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开展皖美消费、消费中心培育、大型商贸企业引育等具体行动,做大消费市场,让更多人在皖消费。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31.十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新材料产业、人工智能产业。
32.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
33.五控:指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
34.清四乱:指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
35.五治:指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
36.“赛马”机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郑栅洁在参加淮北市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增强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实行“赛马”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挑重担子、啃硬骨头,以真招实招奋起直追,推进经济发展提质扩量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