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斌烈士传略

日期:2021/01/29 17:05 来源:濉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阅读次数: 字体【  

王亚斌,男,曾用名赵宗先,濉溪县百善区青卫乡大刘村小王家人,家中兄妹六人,排行老三。其父赵兴俭、母李秀英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王亚斌于1981年10月入伍,1985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负重伤,同年11月5日去世,年仅22岁。

1963年5月,王亚斌出生在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一户农民家庭。他幼时聪明伶俐,记忆力强,父亲决心节衣缩食供他读书识字。他8岁入本村小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初中就读,一直品学兼优,写得一手好字,练得一身篮球技术,加上为人仗义,喜欢助人,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王亚斌的家乡百善道路纵横交错,东连宿州,西接永城,南通蚌埠,北达徐州,交通十分便利。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这里就是有名的古战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百善地区是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百善就有学生和进步人士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暑假,赵西凡、张华坤等一批在外地求学的学生返回家乡,组建了团组织,开始了团的活动,1925年春,朱务平、赵西凡、陈文甫等建立百善党小组,开始了党组织活动。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蓬勃开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快速恢复发展了党组织,建立抗日民族政权,组织抗日武装,同敌伪顽等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后,百善设立总兵站和后方医院、弹药库等,广大党员和群众组织担架队、支前队、救护队等,在“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号召下,支援淮海战役,为解放濉溪全境和全国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王亚斌经常听取当地发生的革命故事,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对他的影响和启发很大。在上学时,他就经常给同学们讲:“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反动阶级的压迫剥削,极端贫困,大多孩子想上学却上不起学。现在是新社会,农民的孩子都可以入学,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学习,获得优异成绩,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为国争光”

1979年,王亚斌因家庭经济等原因,学业也被迫中断,只好在家帮助干些农活。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不仅使童年的王亚斌初步体验到人世的艰辛,同时,百善这块红色的土壤也造就了他勇猛顽强的性格和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精神。在此期间,他还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思考,不甘心囿于农村这片小天地,决心走出去,探索新的认识之路。

1981年上半年,濉溪县征兵工作开始,王亚斌积极报了名,并顺利过关。10月,他应征入伍,在新兵连接受训练。期间,他训练极为刻苦,用时比别人多,每天只睡4、5个小时;要求比别人高,负重拉练别人带20公斤,他要额外再加10公斤,别人行5公里,他坚持走6公里,别人把规定动作做10遍,他要做20遍;心比别人细,他在睡觉前除了把每天所学再回忆一遍外,还要认真总结记笔记。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训练,他以全优成绩考核过关。

1982年初,他离开新兵连,到陆军83013部队当一名侦察兵。期间,他仍是接受严格的训练,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不厌其烦,标准要求更高,训练要求也更为苛刻,使他在侦察比武、侦察骨干集训、苦练军事技术等项目训练和比赛中成绩突出,受到连、营以上9次嘉奖。1982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3年2月被提升为副班长。期间,他除坚持军事训练外,还积极了解国内外的军事动态。当他得知越南仍在我云南做践踏我国土之事时,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怒火,再三请求上前线,惩处不可一世的越南侵略者。

1984年7月,他所在部队奉命开赴云南前线,执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他得到消息后,心情无比激动,积极做好战前训练和各项准备工作,准备将反越前线作为检验自己训练成果的试验场,严厉惩罚越南小霸。

1985年1月15日,我军决定收复无名2号高地,连队把任务交给了“老乡班”(该班大部分为安徽兵),并把旗手的任务交给了王亚斌。他没有因为当旗手失望,而是感觉无尚的荣耀,但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认为,战场上的旗帜就是精神,旗帜就是力量,旗帜就是胜利,决心保护好这面旗,把它稳稳地插在2号高地上。

上午10时10分,战斗终于打响了。战斗采取分散合击的战术,多点出击,同时打击敌人,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达到分散瓦解敌人,最终歼灭敌人的目的。王亚斌和排长李本森、战士钱友平为第3战斗小组,从火力最密集的中路发起进攻。小组前进约5分钟,敌人就发现了他们,开始向他们疯狂的射击,密集的子弹、手榴弹把他们压得抬不起头。在掩体里,王亚斌心里十分着急,认为总是这样躲着也不是办法,不但延误了进攻时间,而且随时有被歼灭的危险,他决定设法打掉敌人的火力点,掩护战友继续前进。敌人的射击持续大约10多分钟,激烈程度慢慢缓了下来。王亚斌充分抓住进攻间歇时机,悄悄地探出头进行细心侦查,他发现敌人开火点位于左上方10米处,是敌人的一个暗堡,心想如果能端掉这个暗堡,不但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还可以居高临下,以地形优势快速清除下面的火力点。他想到此处,正准备去炸毁暗堡时,敌人扔出的几枚手榴弹在排长身边爆炸,离他也只有5米远。他一个翻滚来到排长身边,见排长已受重伤昏迷,他立即为排长进行包扎。少许,排长慢慢醒来,有气无力,排长知道自己不行了,便憋足最后一口气,果断命令王亚斌不要再管自己了,要迅速冲上去,把红旗插上2号高地山顶。他看到奄奄一息的排长,心中无比悲痛,虽不忍心丢下排长,但还是毅然执行命令。王亚斌含泪告别了排长,迅速向敌暗堡冲去。此时,敌人也已发现了他,顿时枪炮齐鸣,突然一发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腿,他立即失去了平衡,险些摔倒。但他咬紧牙关,一瘸一拐地继续向暗堡前进,并迅速将两枚手榴弹塞进了枪眼。只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敌暗堡被清除。

接着,王亚斌所在的战斗小组与第一小组会合了,大家看他负了伤,要给他包扎,他却说:“排长还等着我把红旗插上山顶呢,现在最要紧的是夺下阵地”。说完,他又带头向上冲去。经过一阵激烈的战斗,他们连续摧毁了敌人的两道防线,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们又继续向山顶攻去。山顶是敌人盘踞的老窝,部署的火力最强,兵力也最多。顽固狡猾的敌人,凭借自然岩洞和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猛烈向下扫射,投掷手榴弹,进行负隅顽抗,拼命阻止我军前进。当时,王亚斌和3名战友冲在队伍前面,被敌猛烈火力压的难以抬头,眼看前进受阻,大家心急如焚。王亚斌观察一下地形,确定了自己前进路线,然后转脸对战友们说:“你们掩护,我冲上去!”说着,便起身向右拐去,大家一看,右侧不远处有堵石壁,能够挡住山顶向下的视线,可作为天然屏障和向上进攻的掩体,从石壁攀上去,可以出奇制胜打击敌人。大家立刻明白过来。王亚斌冲到石壁下,立刻向上攀登。刚爬一半时,敌人投掷的一颗手榴在他不远处爆炸,他重重地摔了下来,背、腿多处被弹片击伤,流血不止。他做了简单包扎后,再次向上爬去,但因伤势较重,体力有些不支,便喘息了一会,又一次向上攀去。在就要登顶时,不料脚下一块石头突然掉落,他的身体被悬在半空,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从高处掉下来。这时,战友张开明一个箭步冲上去,用手托住他的脚,使劲上举,王亚斌趁势爬了上去。到达山顶后,王亚斌的衣服都被鲜血染红,他强忍住剧痛,从衣袋里掏出浸满鲜血的红旗,以难以想象的毅力,一步一步向前行进,把红旗插上了山顶,他的战友们随之冲上山头,歼灭了敌人。

王亚斌被战友抬下阵地,在战地医院做简单包扎治疗,就转到军区医院治疗。由于伤势过重,伤势持续恶化,只好转到上海继续治疗,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于1985年11月5日不幸逝世。

他的事迹立即传遍了部队,当月10日,王亚斌被授予“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亚斌虽然牺牲了,但他为国家和人民而死,重如泰山,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