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民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濉溪县民政局发布时间:2024-01-03 14:43文字大小:[    ]背景色:       

2023年以来,县民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初心使命,扎实有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我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县先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第二批人口较大县城设置街道改革试点县”、“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县”、“安徽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区”、全省第二批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试点县。推行“小田变大田”与殡葬改革结合工作,推动省民政厅制定印发《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改革试点走前列

1.全国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建设。刘桥镇王堰村党建引领“将社区议事协商下沉至队组”的创新做法,跻身全国首批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示范社区。该村建立了以村级议事协商为主导、各队组协商为依托的“1+11”党建引领协商工作机制,探索形成“1+2+3”“一核多元”协商机构组建模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七步工作法”议事协商程序。王堰村通过近几年的议事协商实践,共解决各类事件120余件,实现零上访,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达到122万元。2020-2022年连续三年获得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2022年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婚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高位推进。制定出台了《濉溪县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措施、要求等,并对婚嫁事宜提出了指导性标准,让婚俗改革工作有章可循、有形可抓。成功举办全县“相约七夕 传承慈孝家风 共建和美家庭”中式集体婚礼,18对新人踊跃参与。抓住关键少数,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面向群众发布《移风易俗倡议书》,在婚姻登记窗口发放《婚事新办告知书》。集体颁证、“幸福婚姻第一堂课”婚姻家庭辅导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常态化。设置“推进婚俗改革,倡树文明新风”(我支持我参与我带头)签到墙,新人在签到墙上留下签名承诺,引导新人自觉抵制不良婚俗,反对高额彩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等。配合文明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经验交流暨“我是大总”评选活动。《培育时代新“大总” 引领文明新风尚——安徽濉溪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经验探析》在新华社“安徽智库报告”刊发。

3.全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我县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以“全面铺开+重点打造”为目标,将刘桥镇敬老院、百善镇柳孜敬老院2所敬老院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2个互助式养老站点(韩村镇韩村村、百善镇郭屯村养老服务站),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问题,提升困难老年人生活品质。建成2个毗邻村卫生室的养老服务站(百善镇王司村、临涣镇湖沟村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康复保健、健康体检等医疗服务。完成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食堂改造并投入运营;打造3个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的村级养老服务站(韩村镇韩村村、马桃园村、百善镇郭屯村养老服务站),提供老年助餐服务超过11.34万人次。争取上级资金1100万元,加大对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对院内、室内、生活、配套设施、日常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造。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运行维护管理进一步规范,机构安全隐患基本清除,供养水平逐步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稳步提升,特困供养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主责主业有成效

1.社会救助更有温度。目前全县共有低收入人口38483人,其中低保对象27930人(农村低保对象24446人,城市低保对象3484人)、特困人员3947人、低保边缘家庭2092人、防返贫监测对象3701人、支出型困难家庭813人。全年发放各类民生保障资金27596.77万元,编密织牢了民生保障网。探索创新开展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工作,印发《濉溪县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实施方案》,采取“1458”工作法强化政策、人员、业务融合。建立一个专班、坚持四个纳入、落实五个一次、强化“8+1+N”多元化救助帮扶。将低保、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5类低收入人口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进行监测预警救助帮扶,统筹“8+1+N”救助帮扶,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圆满完成全省推进低收入人口认定与防止返贫监测衔接并轨现场会观摩点任务,经验做法受到民政部领导充分肯定。落实“1+7+1”专项整治,实现县、镇、村民政业务部门上下联动,全面核查低保对象信息,准确界定低保类别,防止重复保、漏保和错保现象发生。2023年,全县核减低保2421人,新增低保2477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成立濉溪县慈善协会,共接受捐赠418万元。设立8家“救急难”互助社,覆盖170个村(居),覆盖率71.13%。各“救急难”互助社通过主动、精准、灵活、高效地开展“救急难”工作,累计救助213人次,支出救助资金7.52万元。开展“情暖万家”慰问活动,共慰问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670户,发放慈善慰问金27.65万元。举办“慈善之光”救助活动,对全县家庭困难的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困难劳模、爱岗敬业人民警察、困难职工250人,按每人2000元标准,发放慈善救助金50万元。实施慈善爱心书桌助学项目(200套书桌、四大名著、台灯),每套价值1000元,共计20万元。慈善结对助学项目救助低保户家庭学龄儿童7人,每人救助1200元。捐赠“相约七夕,传承慈孝家风,共建和美家庭”中式集体婚礼2.3万元。开展“五宜美城、情暖夕阳”活动,对全县200名困难老人和239名百岁老人进行慰问活动,共计慰问资金21.9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慈善救助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困难群体及时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养老服务更有广度。实施暖民心行动,完成98个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任务,累计提供老年助餐服务人次248.95万人,就餐补贴金额608.07万元。开展三级中心建设,建成1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个镇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6个村(社区)级养老服务站。完成特殊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711户,家庭养老床位建设25个。建成刘桥镇敬老院、濉溪镇城南托老服务中心、安享康宜养老服务有限公司3家智慧养老机构。加快养老产业引进,与江苏禾康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淮北禾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濉溪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并开展居家服务;与多家公司进行洽谈对接运营银华康养服务中心项目。

3.基层治理更有精度。出台《濉溪县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行职责的实施办法》和《关于印发<村(社区)依法履职事项指导清单>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强力推进基层减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建立社区-网格—楼栋(片区)三级工作机制,推动网格化管理服务“多网合一”,制定执法下沉小区(网格)事项清单,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网格管理和服务。完成濉溪-永城段边界联检。坚持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工作三融合,引导全县登记在册的350家社会组织党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部写入章程。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治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双招双引”的作用,社会组织招商引资落地项目2个,达成意向金额2400万元。开展社工站建设,实现镇级全覆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1330家。刘桥幸福邻里便民联合会被省厅确定为社区社会组织观察点,并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助力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刊登在安徽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被省民政厅主要负责同志在大会上表扬。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作为社区社会组织代表在省民政厅主办的培训班上代表淮北市唯一一家社会组织做经验分享。

4.社会事务服务更有深度。构筑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五有”标准阵地,实现镇未保工作站全覆盖。开展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法治警示教育、“奋进新征程,同心护未来”、“爱党爱国爱家乡”、“点亮六一 共护未来”《未保法》宣讲暨爱心捐资助学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牵手行动,实现应牵尽牵。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积极开展问卷调查、业务督查、走访巡查、司法陪审、关爱服务等工作等,共走访孤儿、留守儿童827人次,未成人犯罪司法陪审51人次。严厉打击监护侵害行为,依法撤销侵害监护人资格3例。婚姻登记实现信息化管理,共办理婚姻登记服务1.5万对。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巡查活动,累计巡查212次,流浪乞讨救助166人次,接送返乡36人,最长时间与家人失散20年,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倡花坛葬、草坪葬、自然生态葬等绿色殡葬,共接收火化遗体5258具,殡葬救助936户,减免费用51.10万元。开通网上祭扫平台、提供代为祭扫服务、网上直播祭扫实况等“云祭扫”方式满足特殊时期群众缅怀先人的需求。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目前镇(村)已建成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4座。

二、存在问题

(一)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大量老旧小区公建配套设施欠缺,部分新建小区虽有配套养老用房,没有统筹规划,普遍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难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部分养老机构作用发挥不明显,一方面养老床位数空置率过高;另一方面老人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

(二)基层民政力量薄弱。婚姻登记年办理婚姻服务1.5万对左右,只有3名编制。在2019年机构改革时,撤销了县殡葬管理所,致使我县无从事公墓管理工作专门机构和人员。有的镇仅配备2-3名民政工作人员,承担退役军人事务、残联、医保等多个部门安排的任务,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儿童主任工作补贴制度尚未建立。

(三)网格化管理服务作用发挥不明显。目前全县城乡社区网格员基本上由村(社区)“两委”成员及社区专职工作者兼任,但在很多村(社区)实际上仅是挂名,服务和管理跟不上,与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公益性安葬设施有短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公益性安葬设施选址既要离开居民区、避开水源地,又不能占用耕地和林地,还要交通便利、便于群众祭扫。在乡村规划中符合这些条件又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较少,项目建设选址难、落地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县民政局将以县委此次调研为契机,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深入贯彻县委决策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持续进行低收入人口摸排。加强与乡村振兴、医保、教育、住建等部门衔接,共享数据信息,采取‘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对残疾人、临时、大病救助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救助需求,跟进实施救助帮扶,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纳尽纳”。进一步推进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推广“1458”工作法,根据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和诉求,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保障,符合监测条件的识别为监测对象,实现防止返贫监测网格与民政排查网格二网合一。并将汇集的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需求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通过医保、教育、残联、住建等八项救助进行帮扶,实现8+1+N多元化救助帮扶。

(二)做强做实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2023年接收的6047.9平方米小区配建用房,统筹卫健、文旅等部门打造为民服务综合体。围绕老年人迫切需求和现实困难,聚焦失能老人照护、孤寡老人服务、独居困难老人关爱等重点内容,提供功能不一的养老服务。2024年优先发展嵌入式养老,重点打造2-3个嵌入式养老机构。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通过发挥农村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和邻里守望传统等优势,以村养老文化建设为核心,农村互助养老站点为平台,倡导由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由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照顾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乐、助医、助急、助养等居家养老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县智慧养老平台作用,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电子呼叫器、老人定位手机等方式,整合线上线下服务的信息流和实体社会组织,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居民提供家政、维修、养老、康复、信息咨询等上门服务。

(三)深入推进五社联动。以专业社工平台为载体,整合社区工作者、养老服务站、志愿者、慈善力量、物业服务队伍等资源,实现“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弥补民政基层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开展“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实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慈善公益深度合作。

(四)加强城乡社区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切实推进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可持续、长效开展,统筹城乡社区工作者,完善网格员选拔聘用、目标考核、管理使用等机制,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建立“一格多能”的网格员队伍,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整体联动,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中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

(五)加大民政服务保障力度。协调县建投集团,依托乾隆湖公园建设濉溪县婚俗馆、婚俗文化长廊、颁证基地,打造“4A”级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孙疃殡仪馆。按照城乡整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结合“十四五”空间规划合理调整布局,遵循节约土地资源、扩大绿色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基本需求、方便惠民的原则,加快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进度,力争十四五末实现镇(园区)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