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

日期:2024/02/26 08:14 来源:濉溪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管理员 阅读次数: 字体【  

1、濉溪镇  位于溪河入濉河之口,据说古时彼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从明代一个农村集市,发展成为小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成为县政府所在地。


濉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泛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旧时水患频仍。溪河原于老城东汇入濉河,与水从东来也汇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当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灾。为除此患,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将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黄桥入濉。此举虽有所改善,但并未根除水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于是便命凤阳知府项樟环濉溪城筑堤防水,民感其惠,称之为“项公堤”。直到清咸丰年问,朝廷拨款,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处水患。

明万历年间,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筑圩,既防水又起防卫作用。清咸丰五年(1855年),捻军首领张乐行攻占濉溪口,此后为抵御捻军,沿水圩四周筑土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地方绅士倡议,采取官府拨款、集市抽税、商民捐款捐工等办法。废土城建砖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竣工。城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周长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后,该城墙被全部拆除。

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因为濉河水运之便,故商业日益兴盛,酿酒业也日益发展。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清末修建城墙后,濉溪有大发展,作为小城镇,有居民20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1977年2月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由于濉溪老城属采煤塌陷区,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在符夹铁路以西无煤地带建起三纵六横街道的濉溪新城,濉溪镇面积随之扩大成今状。


2、临涣镇 位于距濉溪县城西南37千米处的浍河(古称涣水)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秦汉时属于铚县,南朝梁属于临涣郡,隋唐时于此置临涣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县,是本市置县时间最长的城镇。

临涣城墙夯土筑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较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呈正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9米,周长58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有护城河,南以浍河为天然屏障。现今临涣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于撼东南和西南沿浍河之处,城北地势低洼,已成为农田。

临涣是座历史名城,名胜古迹较多。文昌宫位于城内东北角,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8年11月,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曾驻此余日,后迁至城东小李家。南阁又名玉皇阁,即南城门城楼,高15米、长12米、宽9米,始建于唐代,是居民登临赏景胜地,后被拆除。此外城内尚有城隍庙、慈云庵、禅阳寺(现称西尚寺)、山西会馆、基督教堂、仓沟等景物,城外有凤凰台、观星台、点将台、插花庙以及回龙泉、珍珠泉、龙须泉等。其中有些景物现今唯存空名。

临涣茶馆始于明代,独具地方特色,现存10家,集中于南大街两侧,有茶座300 余位。茶用龙须泉水、六安茶棒泡成,汤色红艳,清香甘美。这些茶馆是居民休憩、闲聊的佳地。此外临涣产的酱包瓜也独具地方风味,远近驰名。

临涣赖有水陆交通之便,古代即为商旅云集、经济繁荣之地,近代趋于衰落。20世纪70年代濉阜铁路的建成,淮北煤矿向临涣地区延伸,使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被定为全国500家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