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中散大夫—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县(今濉溪县临涣镇)人。祖先本姓奚,原籍会稽上虞,后来因避祸到铚县。居住地附近有一座嵇山,于是弃原姓改姓嵇。嵇康年少成名,八岁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才子。他文采飞扬,不仅擅长书法绘画,诗作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建安文学,引领着当时的文坛潮流。他通晓音律,“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崇尚老庄,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经常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竹林喝酒纵歌,并称“竹林七贤”。他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嫉恶如仇,仗义执言,后被钟会陷害而死。
●艺术成就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用典繁复,清雅绝丽,自成一派。嵇康通过《声无哀乐论》,指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分别以飞雪、落叶、空谷、浪花为题,描摹自然之物的性灵之美,寄托对世间万物的体悟,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隋朝取仕的条件。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现存50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以及《幽愤诗嵇康论说文今存9篇,多为长篇,以《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最为著名。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师心以遣论”(《文心雕龙·才略》),即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管蔡论》《声无哀乐论》等,都是对传统的名教观念的挑战,反映了嵇康的哲学、政治、伦理思想。嵇康著作在《隋书·经籍志》录有13卷。明代汪士贤刻《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收入了《嵇中散集》。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后人称其书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嵇康善于丹青绘画,唐代张彦远编纂《历代名画记》中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后来都失传了。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他提出修养性情。身体是依赖精神来挺立的,精神是凭借身体来依存的,明白生机容易丧失,懂得一次过错也会伤害生命。所以修养性情来保养精神,使心志安定来保全身体,在感情上不留爱憎,在心中不留忧喜、清净淡泊,不受哀乐的影响;还要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但要调养身体,使身体和精神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自然,则是佛学和道家中常提及的事物都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即应顺应天时,自然行事.以道家观点来说,则名教属有为,自然属无为,两者是对立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嵇康将“任自然”作为“越名教”的必然出路。所谓“任自然”就是回归人之自然真性,任心而为,是非无措。嵇康认为“名教”抑制人性,主张人们在“是非无措”“物情顺通”“值心而言”“触情而行”的过程中,达到“与道合一”之境界。“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最响亮的口号,但毕竟与现实格格不入,当权者听了很是刺耳。本来司马氏对嵇康就颇为忌惮,此后引起了他们更大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