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学者—戴逵

日期:2024/06/12 08:59 来源:濉溪县人民政府网 阅读次数: 字体【  

戴逵(336—396),字安道,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人,后移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西南)。

戴逵自幼聪慧,有一次他不慎打破一只鸡蛋,顺手用绢布抹去,第二天发现那块绢布竟硬成一团。戴逵由此得到启发,找来破损白瓦研磨成屑,加入蛋清,反复揉搓搅拌,然后铸成一碑,命名为《郑玄碑》,还亲自镌刻碑文,“词美书精,器度巧绝”,一时传为美谈。十来岁的时候,戴逵随父游建康(今江苏南京),巧遇著名画家王蒙。王蒙素与戴家有旧,昔日也隐隐听说戴逵是个神童,便要他现场作画一幅。戴逵一气呵成作就一幅《渔翁图》,王蒙观之赞叹不已:“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也”。戴逵从此声名鹊起。

为了进一步深造,戴逵来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跟随著名学者范宣学习子史经文。戴逵手不释卷,勤学好问,范宣对他寄予厚望。闲暇时候,戴逵总免不了要习书作画,范宣不以为然:描形绘画,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你应抓住青春这大好时光,认真习读经书,深明经义,日后好辅君济民,治国安邦。戴逵不便与范宣正面理论,于是就依照东汉张衡写的《南都赋》的意思,绘成一幅《南都赋图》。从画面上看,南都繁华,造极登峰;细看画之寓意,实暗示这繁华乃过眼烟云,不足为羡。其画构思精巧,手法细腻,用笔流畅,让人回味无穷。范宣观后,为之震撼,于是也学起了绘画。师徒二人在读书作画之余,还常常到附近的名山大川去游览。随着感情的加深,范宣越发器重戴逵,他还作主把侄女许配给戴逵为妻。

戴逵绘画,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时人称他“善图圣贤,百工所范”。今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中出土的《七贤与荣启期》图,被匠人临摹制成画像砖嵌于墓壁,即是一个很好例证。他所画人物、山水、走兽,形神兼备,“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世说新语•巧艺》)。南齐谢赫称戴逵为当时绘画界的领军人物:“荀勋、卫协之后,实为领袖”(《古画品录》)。比他稍晚的顾恺之,就十分钦佩他的才能,在其画论《魏晋胜流画赞》中,收录了戴逵的《七贤图》、《嵇轻车图》、《嵇兴图》、《陈太丘二方图》和《临深履薄图》五幅作品,并给予很高评价,称赞戴逵的作品世人“莫能及之”。戴逵是当时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成为后人学习的极好典范。他的佛像人物画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顾恺之继其后,将其绘画风格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中国人物、山水、佛仙、禽兽之画的技艺臻于完善。魏晋以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高峰,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绘画则以戴顾(戴逵、顾恺之)为旗帜。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录》所载,戴逵的人物画、肖像画有十余幅,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阿谷处女图》《胡人弄猿图》《董威辇诗图》《孔子弟子图》《五天罗汉图》《杜征南人物图》《渔父图》《尚子平白画》《孙绰高士像》《嵇阮像》等。他的山水、飞鸟、走兽画被收入《历代名画记》的有《狮子图》《名马图》《三牛图》《三马伯乐图》《南都赋图》《吴中溪山邑居图》等。

戴逵于绘画而外,亦擅长雕刻及铸造佛象。他曾经建造无量寿佛的木像和菩萨的木像,高达一丈六。雕成后,总觉得缺乏一种对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于是他暗坐于帷帐中倾听群众议论,根据其褒贬,加以研究,积思三年才完成。终于刻制成一尊完美的佛像——宽额、浓眉、长眼、垂耳、笑脸、大肚,既符合佛经教义,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因而观者无不称妙,匠人也争相仿效,从而成为佛像形体的公认定格。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时此像尚在越州嘉祥寺。戴逵还有手铸铜佛并菩萨,存洛阳白马寺。唐高僧道宣在《法苑珠林》里曾赞叹道:“西方像制,流式中夏。虽依经镕铸,各务仿佛,名士奇匠,竞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殊绝。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风清槩远,肥遯旧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且机思通赡,巧拟造化。思所以影响法相,咫尺应身,乃作无量寿挟侍菩萨,研思致妙,精锐定制,潜於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贬,辄加详改。覈准度於毫芒,审光色於浓淡。其和墨点采,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踰也。”这可以说是戴逵对中国佛教艺术的一大贡献。晋安帝义熙初年(405),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国王派使臣进贡玉佛像一尊,帝命戴逵造佛像五躯,一同供奉南京瓦棺寺。后来这五尊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贡的玉佛,共称“瓦棺寺三绝”。戴逵在佛像雕塑上的另一大贡献是他首创了夹纻漆像作法,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方面。戴逵之前,佛像用铜、铁铸造或用石头雕刻而成,过于笨重,不便运输,只能就地打造,因此能工巧匠的工艺不便于普及。戴逵受砖瓦工用木模造瓦的启发,先用木胎泥模造出底胎,再在泥胎外面粘上麻布数层,然后再在麻布胎上漆彩绘,干后撤去木模,这样就形成了外实里空的漆彩雕像,史称“脱胎”或“脱空造型”。这种佛像轻便,不裂缝,宜于携带转运,所以又称“行像”,因此很快在全国传开,迅速成为一种时髦和风气。隋唐以后这一技术还随遣唐使、东渡僧传到日本。这种造像法至今仍在中国和日本流行。       

晋孝武帝时,曾数次征戴逵任散骑常侍、国子博士,戴逵以父亲疾病辞不就。被逼急了,戴逵便逃往吴(今苏州市一带)。谢玄忧虑戴逵远遁不返,于是上疏孝武帝,希望撤回征召的诏命,使年事已高的戴逵能够不遭受风霜之苦,而身名并存。孝武帝准许撤回诏命,戴逵才得以又回到剡县。后王珣为上书仆射,又上书复征他为国子监祭酒加散骑常侍,戴逵仍不愿就职。太元二十年(395),东宫太子太傅王导之子少傅王雅、詹事王殉又上疏,认为戴逵道德崇高,操守如清风明月,宜加旌命,并备以厚礼征召。诏至时,戴逵已病死,时在太元二十一年(396),终年60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