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民间曲艺

日期:2024/04/07 08:51 来源:濉溪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管理员 阅读次数: 字体【  

●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原名沙河梆子,淮北当地人俗称“高梆”。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

●淮北泗洲戏

泗洲戏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我县的民间剧种之一,乡土气息浓厚。演唱时无音乐伴奏,用锣、鼓、梆子击以节奏。善演悲剧,唱腔如泣如诉,跌宕婉转,句间以吸气浊音或衬音相连,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常用板式有大颠板、直板、小颠板等。曲调有赶脚调、货郎段调、平板调、寒板调、浍板调、浍南调数种。花鼓戏传统剧目有《龙庆海吊孝》、《蜜蜂记》、《王二英盼楼》、《双锁柜》、《三打苏凤英》、《鞭打红桥》、《乾隆私访》等80余个。

●淮北坠子戏

坠子戏是淮北民间剧种之一。 淮北坠子是安徽的稀有剧种,是一个具有浓郁淮北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基本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很强,大气动人;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优美华丽;悲苦的“大寒韵”可催人泪下。坠子戏的唱腔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坠子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表演程式是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具有较强的乡土色彩。坠子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中的“段子话”(说唱小段)与“蔓子话”(大部书)改编而成。其中传统大戏百余出,小戏、折子戏40余出,大、小现代戏50多出。大戏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由于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符合当地观众的“口味”,因此发展较快。坠子戏的剧目《魂诉》、《一条大鱼》等曾进京汇报演出。60年代以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都曾发表专题评论文章对坠子戏加以评述。

●淮北琴书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于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大鼓

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北大鼓诞生于濉溪县,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 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唱特点多为一人演唱,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

淮北地区唱大鼓,多是在秋冬农闲季节,有的是艺人走村串户演唱,也有的是在逢集、赶庙会的场子上唱。大鼓书的段子有长有短。短段多是由《封神榜》《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等古代小说戏曲中摘编的精彩故事片断,如《糜氏托孤》、《黛玉悲秋》、《红娘下书》等,也有《孟姜女寻夫》、《小姑贤》一类的民间故事。由于其表演是连唱带说,很像带唱的评书,所以民间称为“大鼓书”,把听众叫做“听书的”,而称大鼓演员也叫“说书先生”。唱大鼓的过去属于“江湖人”,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拜师学艺,其间吃穿都由师傅负责,当然登台演出的收入也都归师傅,空闲时还要帮师傅家干家务零活,熬到正式出徒后,才能自立门户演出谋生。临涣镇李塘圩子村82岁老艺人李明才,抗战时期在新四军游击队学唱大鼓书,至今仍坚持在乡村演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