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非遗技艺
●淮北泥塑
泥塑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与泥土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渊源。在淮海大地上,匠人们凭借一双灵巧手、一颗玲珑心,赋予泥土新的生命,让一团团泥巴“活”了起来,生动地向世人展示它们的魅力。在濉溪老城石板街一条小巷深处的院子,用自制的工具,千揉百捶一块块黄泥,虽然做泥塑的人变了,但不变的是手艺人要将泥塑传承下去的决心。
制作泥塑作品,要经过多道工序。选泥:并不是所有的泥巴都适合泥塑,只有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才是制作泥塑的最佳原料。摔泥:选好的胶泥原料要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揉入稻草,反复砸揉混合。扎架:依据模型大小,挑选木头或铁丝搭建主要骨架,这是泥巴“站”起来的第一步。塑形:在扎好的骨架上填入泥巴,丰富其血肉,赋予其生命和灵魂加湿:泥塑采用的最传统的加湿方法,让泥土时刻保持合适的干湿程度雕刻:眼角眉梢,五官肢体,细节处的精雕细刻,为泥塑点亮生命。着色:民间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泥塑造型阴干后涂上底粉,再施以彩绘着色。
●商派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民间手工艺,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作品内容来源广泛、丰富多彩、独具风格。面塑技艺经过传承和经营,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就捏制风格来说,各地域有所不同,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可呈现。
商派面塑具有淮北地方特色,大多数作品反映的都是淮北民间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传说。面塑作品非常适合随身携带,随手把玩,深受淮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濉溪剪纸
濉溪剪纸有着突出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在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列入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濉溪剪纸有曹派剪纸和丁派剪纸。
濉溪曹派剪纸的主要特点是剪刻相结合,技法简单,易于上手。学会之后变化无穷,粗犷与精细相结合,民俗与现代相结合。曹派剪纸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淮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率真质朴的地域特色。
濉溪丁派剪纸无须画稿,是直接以剪刀剪出充满神话色彩造型的剪纸艺术。丁派剪纸表现内容:一是民间神话体系,多采用中堂式的大幅剪纸。二是民间婚葬嫁娶、生活需要和节日使用的剪纸花样。三是表现淮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日常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四是公共展览活动主题剪纸,如隋唐大运河系列、红色文化系列。
●濉溪糖画
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辄补集》记载,每个新年祭神,就熔糖印铸成各种动物以及人物作为祭品,所铸成的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戏称“糖丞相”。后人加以改革,在平面上做成各种动物以及人物图像,慢慢就形成一种民间艺术——糖画,俗称“画糖人”。
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是地道的民间工艺画种,广泛流传于淮北大地。目前,列入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濉溪糖画有陈派糖画和商派糖画。濉溪糖画的内容极其丰富,如飞禽走兽、戏曲人物、吉祥花果等。做糖画尤其要注意手法要快,不能停,因为糖冷却就不能流下来了,只有一气呵成,做出来的糖画才好看,写出的字才漂亮,艺术感才好。